科室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室简介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简介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科)是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学科。2012年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8年被评定为“国家呼吸与危重症学科规范化建设三级医院优秀单位”。

北医三院呼吸科的建立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气管炎门诊,1977年成立了呼吸专业组,20世纪80年代正式成立呼吸科,建立气管镜室,开展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并设置呼吸实验室。1983年建立肺功能室,是国内较早开展规范化肺功能检查的科室。1988年在北京地区率先开展了内科胸腔镜检查术。2001年建立睡眠呼吸监测室。呼吸危重症专业始于1978年应用鸟牌呼吸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所致呼吸衰竭进行救治,1995年成立了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床位6张,配备了先进的呼吸机和监护仪;以后RICU规模扩大,2015年成为拥有26张床位的内科/呼吸重症监护病房(MICU/RICU),是全院内科危重症救治平台。

呼吸科现有医师3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3人,副高级职称11人。呼吸治疗师3人,技师6人,护士95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0人。多位专家分别在国内各级学术团体兼任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常委、委员及学组委员等。

呼吸科设置普通病房(60张床位)、内科/呼吸重症监护病房(26张床位)、门诊、肺功能室、支气管镜室、睡眠医学中心/睡眠呼吸监测室、雾化治疗室、药物临床试验呼吸专业和实验室。呼吸内镜专业组先后开展了全肺灌洗术、超声支气管镜(EBUS)、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全麻支气管镜检查和各种介入诊疗技术。肺功能专业组开展了运动肺功能、气道激发试验、鼻呼出气NO检测等技术。呼吸危重症专业组开展了体外膜肺氧合(ECMO)、跨肺压监测、重症超声、电阻抗成像(EIT)、床旁血液净化、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等危重症诊疗和救治技术。

呼吸科门诊量超过10万例次/年,开设了慢阻肺、哮喘、戒烟、肺癌、睡眠呼吸障碍、肺血管病、胸部疑难疾病会诊等专业门诊和特色门诊;牵头开展肺结节、哮喘和过敏疾病、肺间质病/肺纤维化多学科诊疗(MDT)工作。普通病房出院患者超过2000例/年,MICU/RICU收治危重症患者超过600例/年。收治呼吸系统常见病、涉及多学科的疑难疾病、罕见/少见病、以及内科危重症。诊治病例多次获得医院 “疑难危重病例诊治优秀奖”,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专业期刊上交流。医疗服务能力获得同行和患者认可,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最佳专科排名第8位、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DRGs评价专科排名前三位。多次参与呼吸道疾病疫情防控、国家重大事件医疗保障和支援基层医疗工作,尤其在抗击SARS(2003年)、甲型流感(2009年)、新冠肺炎(2020年)工作中,多名专家入选全国和北京市专家组,参加国家医疗队,参与了卫健委方针政策、诊疗方案的制定和患者会诊工作。

呼吸科是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累计毕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0多名,在读博士生和硕士生30多名。每年培养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师10多名。先后承担“肺部阴影鉴别诊断”、“慢性气道疾病新进展”、“呼吸疾病多学科诊疗论坛”等多项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017年成为国家首批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CCM)专科医师培训基地,面向全国招生。呼吸科现为北京大学医疗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呼吸科长期以来坚持临床与科研并重,针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慢阻肺,在流行病学、临床诊治、发病机制、合并症等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022年联合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和共建/教学医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相关学科,成立了北京大学医学部慢性气道疾病研究中心。在呼吸道感染方向,针对临床特点、病原学、细菌耐药、抗菌药物的群体药代动力学/临床药效学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作为负责单位之一,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五”和“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课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北京大学985工程项目、美国NIH、北京大学医学部-密西根大学医学院联合研究所等科研项目。1998年成立的药物临床试验呼吸专业是我院最早成立的临床药物试验专业之一,承担了国内国际药物临床试验100余项,其中牵头项目7项,是国内外认可的优秀临床药物试验呼吸专业之一。

历届科主任:赵鸣武 姚婉贞 贺蓓

现任科主任:孙永昌

副  主 任:沈宁 陈亚红 周庆涛 梁瀛

党支部书记:朱红




地址:北京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邮编: 100191

联系电话: 010-82266699   E-mail: bysy@bjmu.edu.cn

Copyright © 2022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京ICP备050821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