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教育 > 正文

流感来袭,抗病毒药你知多少(上)

发布时间:2016-03-07    点击数: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对你我都不陌生,冬春季节首先发病的往往是幼儿园和学校里的小朋友,仅接着成年人中流感患者也迅速增加。每天发热门诊飙升的门诊量就可见一斑。

流感是一个极具破坏性的多变的疾病,希波克拉底(古希腊医生,被誉为医学之父)早在公元前412年记载过流感疫情,中世纪有无数次爆发。20世纪有三次大流行,分别是1918年西班牙流感,全世界10亿人感染,2000-4000万人死亡,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1957年的亚洲流感和1968年的香港流感,分别有100万人死亡。离我们最近的一次是2009年起源于墨西哥的新型H1N1流感。

首先我们来了解流感病毒的结构。它属于正粘病毒科,单股负链RNA病毒,直径80-120nm,包括甲乙丙型。我们最常见的是甲型流感,依据病毒衣壳上的16种血凝素(HA)和9种神经氨酸酶(NA)进行分类命名。

流感越来越被国家重视,依据《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版》,加强了对抗病毒治疗的认识,建议最好在发病48小时内应用抗病毒药物,特别是针对一些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高危人群。抗病毒药物就是我们常说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这就需要了解流感病毒侵袭人体的过程:

(a). 流感病毒通过病毒血凝素粘附至宿主细胞表面

(b). 病毒进入细胞内并利用细胞成分进行复制

(c). 新合成的病毒颗粒从细胞内出芽

(d). 病毒颗粒通过病毒神经氨酸酶从细胞表面释放

(e). 感染的循环过程得以持续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就是作用在第4步,阻止病毒由被感染的细胞释放和入侵邻近细胞,从而减少病毒在体内的复制/传播。

找到了抗病毒的靶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研发却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艰辛。

l 1942年,Hirst发现流感病毒表面存在NA,随后Burner等对这种受体损毁机制进行了研究,预言该酶的抑制剂可能成为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l 1969年,Meindl等研制出第1个流感病毒NA抑制剂,它能抑制病毒复制,但效力及特异性均不高。

l 1983年Colman等确定了流感病毒NA的晶体结构及其与天然底物神经氨酸的共结晶结构,极大地促进了高亲和力、高选择性NA抑制剂的合成研究。

l 1992年Yon Itzstein等基于神经氨酸酶三维结构设计出来的唾液酸类似物,能选择性地抑制流感病毒的NA的活性。

这之后才有了奥司他韦和其他药物的问世……

李晓光

分享

地址:北京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邮编:100191
联系电话:010-82266699  E-mail:bysy@bjmu.edu.cn

Copyright © 2022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京ICP备050821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