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糖尿病教育 > 正文

肿包、皮肤凹陷…打胰岛素的学问,糖友们都了解吗?

发布时间:2023-11-08    点击数:

小王是一位病程10年的

1型糖尿病患者

入院查体时

主管护士发现

小王的脐周有两个突出的“大包”

摸上去比旁边

没有注射过胰岛素的区域更硬


小王在患病后使用胰岛素治疗

她总是习惯性地

在脐周这两个区域进行注射


这两个“大包”与打胰岛素有关吗?

这会对她的血糖控制有什么影响吗?


常用注射部位有哪些?

目前,糖友们在家使用的糖尿病注射药物均需皮下注射。通过特定的注射装置,把药物注入到皮下脂肪组织中,根据不同的起效时间及作用特点,在一定时间内发挥降糖作用。

图片

成年男性和女性皮下组织厚度 (mm)

图中橘黄色阴影的几个部位,包括脐周2.5cm以外的双侧腹部、双侧大腿前外侧的上1/3、双侧臀部外上侧、上臂外侧的中1/3,都可以进行皮下注射。由于方便操作,腹部是很多糖友最常选择的注射部位。简单地讲,把拳头放在肚脐上,一拳以外的双侧腹部都可以进行皮下注射。


有哪些常用的注射装置

目前,糖友们最常用的注射工具为有针注射笔、无针注射器、胰岛素泵,可以根据个体情况和糖尿病专科医生、护士讨论后选择。

大部分使用有针注射笔的患者需要使用注射针头,目前可选择的针头长度最短为4mm,最长为8mm。总体而言,针头越短安全性越高。

中国成人皮肤的平均厚度约为2mm左右,虽然不同部位皮下脂肪厚度有很大差异,大多数成人选择4mm、5mm针头均可以垂直注射,在脂肪较少的部位则需捏皮注射

对于幼童及非常瘦的成人,建议选择4mm针头,并需捏皮注射。


不同注射部位药物吸收速度一样吗?

胰岛素在不同部位吸收速度是有差异的。总体而言,腹部最快,臀部、大腿次之。

因此,大腿或臀部是注射基础胰岛素的首选部位。短效胰岛素宜首选腹部进行注射。

对于含有一定比例短效胰岛素的预混胰岛素,如果在早餐前首选腹部注射;如在晚餐前推荐选择臀部或大腿进行注射,以减少夜间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超短效(速效)胰岛素类似物、GLP-1受体激动剂的吸收不受注射部位的影响,因此可在上述范围内选择任一部位进行皮下注射。


可能会出现哪些注射相关并发症

1)皮下脂肪增生

注射部位的皮下组织出现增厚和硬化样改变,主要与胰岛素使用时间长、不轮换注射部位、重复使用注射针头有关。开头提到的糖友小王,肚脐周围的“大包”就是典型的皮下脂肪增生。

如果注射部位出现脂肪增生,应立即停止在相应部位进行注射,脂肪增生一般会在停止注射后缓解或消退

如果继续在脂肪增生部位进行注射,虽然可能会使疼痛感减轻,但注射的胰岛素不能正常吸收,导致不明原因的血糖波动。曾有糖友发现自己血糖居高不下,擅自增加胰岛素剂量,导致后续严重低血糖的发生。

2)脂肪萎缩

脂肪细胞缺失,造成皮肤不同程度凹陷,主要与局部免疫反应相关。

图片

如果注射部位出现了凹陷,请立即停止在凹陷处注射,更换注射部位,并尽快到内分泌科就诊

如继续在凹陷处注射,不仅会加重局部的免疫反应,造成更多的脂肪细胞缺失,还可能把胰岛素注入到肌肉层,造成胰岛素吸收过快、注射痛等问题,进而造成血糖波动。

3)疼痛

注射降糖药物大多数不会有明显的锐痛,如果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锐痛,可能与以下几个常见的因素相关。

针头过长或未正确捏皮导致针尖伤及筋膜、肌肉(偶尔出现一次,无需过度担心);

重复使用针头;

对注射存在恐惧心理。

因此,掌握正确的注射技能,选择更小更细的针头,避免重复使用针头,克服自我注射的恐惧感,都有助于减轻疼痛。

4)出血和瘀血

皮下注射的针头常较小,注射完毕后按压10秒钟左右,大部分糖友不会出现皮肤出血或瘀血的情况。极少数情况下,针头刺破皮下血管,可能会导致少量出血。此时,延长按压时间直至不出血即可。

图片

如果正在服用抗凝药物或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则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延长按压时间。


规范的降糖药物注射技术是药物疗效的关键。选择适宜的注射装置,在正确的部位进行注射,并规律进行注射部位的轮换,不仅可以避免注射相关并发症,减少血糖波动,还可以使糖尿病治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中华护理学会.胰岛素皮下注射[EB/OL].[2022-04-17]/cnaWebcn/upFilesCenter/upload/file/20220107/1641523699333012573.pdf.

2、纪立农,郭晓惠,黄金,等.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7(2):79-105.


文 | 内分泌科 张文慧(副主任护师)、杨进(副主任医师)


分享

地址:北京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邮编:100191

 联系电话:010-82266699     E-mail:bysy@bjmu.edu.cn

Copyright © 2022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京ICP备050821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