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如火如荼,计划经济体制急速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原有的医疗保障体制受到巨大冲击。公立医院普遍被推向市场,自负盈亏;企业的劳保医疗体制基本被冲垮,事业单位的医疗费用负担较重,已影响到部分单位的正常运行。在此背景下,政府开始尝试社会医疗统筹,并在北京市海淀区试点,与医院直接结算。
1995年9月27日,北医三院为应对这一变化组建公费医疗办公室。
2000年,政府开始组织市级社会医疗保险统筹,同步调整组织机构,将公费医疗和医疗保险工作归属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北医三院在原公费医疗办公室的基础上更名为医疗保险办公室。
根据医院提出的“优质的服务,合理的价格、较低的成本”的经营管理战略方针,医疗保险办公室纵观全局,站在整个医疗保障发展趋势的高度,考量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平衡医、保、患三方的利益,既保证医院自身事业健康发展,同时减轻患者的负担,以提高医疗保险资金的有效利用。
正因为如此,医疗保险办公室与财务处、信息中心等部门合作,率先完成海淀区公务员、北京市医疗保险和医疗照顾人员结算和信息上报工作,使上述享受人员在我院顺利结算。同时,医疗保险办公室还与药剂科、检验科及各临床科室合作,编制和再版《门急诊药品目录》《临床检验项目手册》《特殊药品一览表》《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知识概要》《临床路径》等医院医疗保险管理技术标准。
旨在尽早了解政府医疗保险改革的目的与流程,使医院在医疗保险体制改革中平稳过渡、减少动荡,让医护人员将更多精力置于医疗工作,医疗保险办公室及时将医院、医务人员和病人的声音反映到政府相关部门,并先后承担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财政局、发改委等机构委托的《北京市医疗服务项目成本调查》《北京市疾病诊断相关组与预付款制制度应用》等多个项目,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2003年,医疗保险办公室参与完成北京市引入疾病诊断相关组与预付款制(DRGs-PPS)的可行性分析报告。2004年,受原市卫生局、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和市发改委委托,医疗保险办公室牵头成立“北京大学DRGs应用研究课题组”(下称“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2005年,课题组完成《病案首页附页》《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临床版》《国际手术操作分类(ICD-9-CM)临床版》《收费分类》《接口标准》的编写,并于2006年先后通过北京市原卫生局组织的论证和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的认证。2007年,这些成果成为北京市病案首页规范化工作的基础标准。
自2008年起,课题组协助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组织起草基于BJ-DRGs的医疗费用管理方案,并于2011年10月8日协助北京市开展按病例组合预定额付费的试点工作。
2010年,由北医三院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科技成果——《北京版诊断相关组(BJ-DRGs)及其相关信息标准》通过北京大学组织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
2012-2015年,由医疗保险办公室牵头对试点工作进行连续的阶段性总结,并根据各医院的反馈持续改善分组方案。2016年至2017年,受北京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和北京医疗保险协会的委托,医疗保险办公室牵头修订分组方案,形成BJ-DRGs(2.0版)。
在院领导的要求下,医疗保险办公室还在2005年完成《医院缩短平均住院日规划建议书》,2006年完成《门诊处方管理网上公示》,使医院的医疗保险服务资源利用效率考核指标信息透明,从而在医院较好地实现医生责、权、利统一。
2015年,医疗保险办公室引入对立价值构架(Competing Values Framework)和组织文化调查问卷(Organizational Culture Assessment Instrument),与党院办合作,调查分析医院的文化。2017年,受北京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和北京医疗保险协会的委托,医疗保险办公室牵头完成“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门急诊诊断信息规范化研究”,目前正在推进基于该研究的改进工作。
得益于医院领导重视和全院医务人员努力,自1996年以来,北医三院几乎每年都被评为北京市公费医疗、医疗保险管理一等奖。
201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