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十五都是年,农历正月十五,新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日。北医三院延庆医院冬奥保障中心既要接诊来自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冬奥相关人员,还要接诊为冬奥服务的各行各业的人员,比赛中严重的创伤、风雪中红肿的双手,突发的外科急症、加重的内科疾病......
从除夕到十五,一天又一天,付出很多,收获更多,这是我们的故事!
除夕夜:坐镇中心统揽全局,成功救治危重患者
我是延庆冬奥定点医院的首席医疗官周方医生,我深知,高效的医疗保障是北京冬奥会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我也深感责任重大。作为一个随时准备救治外伤的创伤骨科医生,没想到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重大考验是内科病人的抢救。
除夕之夜,一名外籍人员多脏器功能衰竭、感染中毒性休克。病情危重,且进展迅速。紧张的时刻,我告诉大家:“不要慌,拿出三院的水平,平时我们在三院是怎么救治的,现在就怎么救治”。一方面组织大家有序的进行抢救,另一方面协调相关领域专家会诊,安排人员和设备,直到晨光照进远程会诊中心,患者病情才趋于平稳。我们的冬奥医疗保障中心、我们的队员,都经受住了考验,渡过了一个不平凡的除夕。
正月初一:守护患者,迎来曙光
除夕的抢救,疲倦还没有卸下,患者的病情又出现了新的情况:应激性的胰腺损害、氧合下降等。闭环内几名内科医生穿着防护服轮流守护,闭环外的医生在远程会诊中心密切关注。副队长王一婷医生负责闭环内外的联系,以及与北京市专家的沟通;心血管内科王方芳医生一直关注着患者的各项指标;感染管理处安卫红老师,以前是北医三院重症监护室的护士长,与闭环内进行重症护理方面的沟通……又一缕晨光照进了远程会诊中心,患者的病情有了明显改善。我们成功了,我们相信,他会越来越好的。
正月初二:健康身心,服务冬奥
我是神经内科医生张华纲,自延庆区医院冬奥医疗保障专家组成立以来,我负责来诊患者的远程会诊,多次参与内科系统疾病的讨论。
大年初二一早,救护车转运来一个四肢无力的青年患者。经过仔细询问病史,我们得知症状是在剧烈运动后出现,下肢对称性无力较上肢更明显,比较符合低钾周期性麻痹的临床表现,随后的检验结果也支持这一诊断。给予补钾治疗后,患者的肌力逐渐恢复。我嘱咐患者定期复诊,并告知患者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和暴饮暴食。患者表示非常感谢。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服务冬奥,希望大家能劳逸结合,注意身心健康,我们是大家坚强的后盾!
正月初三:医患相长,和谐关系
我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飞医生。大年初三,一位外籍工作人员因为乘坐飞机后发现双下肢水肿来诊。经询问得知,他曾有过深静脉血栓的病史,所以专门前来排除血栓性疾病。
通过查体和相关检查,最终诊断为双下肢浅静脉血栓形成,没有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了解患者既往治疗情况,与介入科医生沟通后,制定治疗随访方案及注意事项。患者不断点头表示理解和感谢,这一刻,我感受到了作为中国医生的自豪。专业的知识和个体化的治疗,得到了外籍患者的肯定。从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到14年后冬奥保障队员,能够为中国梦添彩,弘扬三院精神,完善从医生涯,填充人生履历……我何其幸运!
正月初四:春回大地 生生不息
我是王一婷,是一名妇产科医生,也是这次延庆冬奥保障专家团队的副队长。在冬奥医疗保障中,妇产科可能并不是主角,而就在冬奥开幕式这一天,我们迎来了延庆赛区大闭环里第一个爱情结晶。在详细询问病史、完善相关检查后,告知患者怀孕了,而且宫内已经可以看到小胎芽了。得知怀孕的消息,患者激动不已。我详细地告诉她注意事项,让她安心。
冬奥开幕式舞蹈《立春》,象征着万物复苏,代表着温暖与生长,我又想起了她,冬奥送给她一份大礼,愿宝宝能够顺利分娩,茁壮成长。
正月初五:疾病虽小,责任重大
我是鲁兆毅,是一名耳鼻喉科医生。在冬奥保障队员们正式集结的前一天,我作为备班医生接到通知,立即进入闭环对外籍患者进行诊治,在闭环期间,有的患者卡鱼刺,有的因为摔倒导致鼻外伤。颜面部的损伤,关系到患者的外貌,疾病虽小,责任重大。冬奥保障工作还在继续,我要继续同其他队员一起,并肩作战,圆满完成保障任务。
正月初六:“脚疼”发病多,多科联合治
在冬奥医疗保障中心里,我们接诊了多例因为“脚疼”来看病的患者,他们并没有外伤,以前身体也很好,这很可能是一种“内科”原因引起“外科”症状的疾病——痛风。饮水少、出汗多,体液入不敷出,就可能出现高尿酸血症,加上保暖不够,身体的末梢循环差,更容易导致痛风急性发作。保障团队的运动医学科梅宇医生,骨科冯辉医生、心内科王方芳医生和三院本部的风湿免疫科专家成立了痛风小分队,排除其他疾病,进行个体化治疗。让患者快速缓解疼痛,预防复发。我们想对他们说一句:“要记得多喝水,要记得保暖……”
正月初七:“手疼”花样多,爱惜每双手
除了接诊“脚疼”的患者,冬保中心还接诊了很多“手疼”的患者:软组织切割伤、掌骨骨折、双手冻伤、皮肤过敏……记得掌骨骨折的那位患者,坚决要求保守固定治疗,忍痛返回工作岗位。还有一位赛道制冰师,他说:“我不能离开岗位,我要保证雪橇雪车赛道的质量”。十指连心,他们忍受着疼痛,继续坚守,服务奥运。精彩的比赛项目背后,是奥运服务人员用无数双手作为保障的,向他们致敬。
正月初八: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我是冯辉,是一名骨科医生,生于斯、长于斯,能够见证北京成为“双奥之城”,并作为北医三院派驻延庆冬奥保障中心专家组的一员,共襄盛举的同时学以致用,是莫大的幸运与光荣!防疫演练、门急诊、病情讨论、手术,在闭环内的生活紧张而充实。虽然手术常常结束于深夜,但队友们互相扶持、彼此鼓励,以扎实精湛的医术、开放包容的姿态,身着同样的“战衣”,为冬奥保驾护航。
正月初九:雪地工作,警惕摔伤
我是梅宇,是一名运动医学医生。冬季运动容易出现运动损伤,但并非只会发生在运动员身上。在延庆冬保中心里,很多患者是同样身着雪服的场地工作人员。正月初九,就有这样一位外籍推雪员,工作时意外摔倒,造成前交叉韧带和内侧副韧带断裂的严重损伤。开赛以来,类似损伤我们已经接诊了8例,其中5例都是场地工作人员。相信他们都具备一定的滑雪技能,甚至可能是滑雪爱好者中的高手,但是在雪地上工作的时候,也会容易发生雪上损伤。精彩的比赛还在继续,希望来自世界各地的冬奥工作人员在保障比赛的同时,也照顾好自己,避免运动损伤。
正月初十 成功救治,不负韶华
我是骨科吕扬医生,也是北京市驻延庆冬奥保障中心医疗专家队的队长。今天,随着高山滑雪场地的一声惊呼,一名运动员重重撞到了雪道的防护网上,经过滑雪医生快速的简单处理后,患者直接由直升机转运到了冬奥保障中心。来不及吃午饭,我匆匆换好了防护服接诊患者。根据查体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患者左侧上肢七处骨折,合并桡动脉损伤,需要尽早手术。与周方老师讨论了手术方案,向患者交代病情后,我更换为正压防护服,准备手术。由于病情复杂,手术持续了八个小时。手术结束后,因长时间未进食水,让我感到一阵的虚弱,直接坐在了地上。术后查房,交代术中情况,看着患者满意的笑容和竖起的大拇指,顿感一切的付出是值得的。在我们自己的舞台上,我们将竭尽所能,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力量。
正月十一:微创手术,由我先行
我是李刚,是一名普通外科医生。今天凌晨12点多,为外籍患者进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第一次在三级防护下进行手术,有些不习惯,虽然阑尾炎症很重,但手术进展很顺利。脱去防护服时,才发现贴身的刷手服已经湿透…….这只是延庆冬奥中心内不眠不休的多个夜晚中的一个,每一个白天黑夜,冬奥中心内的医护人员都用实际行动,保障着延庆赛区所有人员的健康与平安,为北京冬奥会贡献一份医者之力,仁者之心。
正月十二:麻醉医生,保障冬奥
我是韩永正,是一名麻醉科医生。很荣幸作为冬奥医疗保障专家,为冬奥会保驾护航。通过闭环内的医疗工作,充分体现出三院麻醉科危重症抢救及围术期麻醉管理水平。患者竖起大拇指,开心称赞:Thank you very much for everything you have done for me. I feel good(非常感谢你为我做的一切,我感觉很棒)。
正月十三:心内医生,义不容辞
我是心血管内科王方芳医生。在冬奥会期间,寒冷、紧张的工作,都极易诱发心血管事件。作为心血管内科医生,参与医疗保障任务,既感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除夕夜休克的患者,大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才能维持的血压,持续严重的酸中毒,都提示着极高的死亡率,根据管理心血管重症患者的经验,与闭环内的同事一起奋战到凌晨。这样的忐忑的夜晚,不知有多少,幸有团队的力量,让我勇往直前。
正月十四:冬奥医疗保障,感控人在行动
我是安卫红,是医院感染管理处一名专职感控人员。我在远程会诊中心全程监控接诊医护人员的诊疗过程中个人防护相关情况,在诊疗结束后指导诊室及方舱CT的终末消杀及环境核酸采样。为了做到防患于未然,我们采取预前性管理。我和相关专家制定了相应院感防控流程,在延庆区卫健委协助下,发放给各酒店驻点医师,联合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确保赛时保障期间不发生聚集性病例,为冬奥医疗保障护航。
元宵节: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窗外还在下着雪,平坦的雪地上,有人踩出了一个“家”字。
牵挂着孩子,惦记着老人,思念着爱人。今天是元宵节,此情更浓。“心底的家,让人温暖、柔软;肩上的国让人勇敢、坚定。”我们不仅要守护家人,更要捍卫中国这片土地,我们的战场就是病房、手术台。每个人心中都有家国情怀,值此元宵佳节,祝福大家,生活像今晚的月亮一样圆满,像高挂的灯笼一样红火。
每一天都发生了很多故事,虽然平凡,但很温暖。“一站式”诊疗的高效服务、国际标准的创伤救治水平、多学科团队的协同诊治等,都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冬奥赛程过半,我们已展现出北京冬奥会高质量的医疗保障水平,不负人民的信任与期望,继续坚守,圆满完成保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