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那天,我在后海嘴里吃着糖葫芦,突然就接到我院崇礼院区医务处打来的电话。10小时内,我已登上开往闭环的高铁,落地防护服培训后直接进入院区上岗,马上进入工作模式。一切一气呵成。
闭环内外各科专家们的精英配置和指挥组的豪华阵容,让我不禁感慨我大中国的严谨与强大——这“严峻世界疫情+初次冬奥赛事”的hard模式,世界上真没几个国家能接得住。
从各国运动员陆续抵达开始,院区就动辄接到脊柱损伤、骨折、颅脑撞击之类的运动员职业外伤患者和各种意想不到的脑梗、心梗、阑尾炎等其他疾病的患者。于是,我们进入24小时不间断运行模式。
诊治的患者中除了少量参赛运动员外,大多数是志愿者、管理人员、翻译、餐饮工作者、司机、服务员、后勤等保障人员。诊疗中,我得知大部分人比我们医疗队还要早几个月进入封闭的工作环境。他们忍耐数月干燥、寒冷的本地气候还要在反复消杀、刺激性化学物质浓度较高的工作环境中工作。不仅如此,他们工作强度也超乎我的想想,比如某餐厅服务员一天洗几百只碗、有的司机24小时倒班接送、无规律用餐时间。目光所及之处,每个默默奉献的人都像自觉走上了岗位的螺丝钉,发挥自己的能力运转起来。现实再一次刷新了我对国内万众一心、意志坚韧的国民性格的认知。真的,在这个蓝色星球上,很难再找到像中国人民这样服从调度、高效配合、上下一心、吃苦耐劳的群众了。
由于闭环内活动空间狭窄,为了调节心理情绪,我重新拿起了画笔,靠自己的业余三脚猫水平,记录了一些身边有意义、有趣的瞬间,偶尔有感发几句感想。没想到被记录的主人公,比如大夫、护士、麻醉师、转运组保障人员等,哪怕被抽象成卡通人儿了,也都很开心。宣传中心的同志发现了我的小制作,推荐给《工人日报》,编辑们竟原封不动地发表在客户端上了,让我感到很荣幸。
元宵节那天,我不小心被理疗健身器材砸到脚,骨折了两根足趾。领导们开会讨论,让我回家养伤。我反复申明自己虽行动不便,但诊治能力没受损,不影响工作,不能回家。我哪儿舍得在实战中已配合出默契和感情的团队啊!在我的队友里,有妻子在家临产的,有年幼的孩子生病的,也有白发双亲独自在家过年的……有困难的又不止我一个,大家都能克服,我也能。上级最终同意我继续留在队里。我很幸运,领导成全了我对任何事儿都要善始善终的原则。
难忘本届冬奥会的开幕式,最后的点火仪式没有锣鼓喧天、大鸣大放,只有冰天雪地里踽踽独行的小火把,那是不灭的斗志,那是人类的良心,那是生活的希望……北京,双奥之城——我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量,陪着她圆满完成这一历史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