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1日《生命时报》头版)
2022年,我们即将迎来“冬奥年”,经历两次申奥成功,我国正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全民健身工作十分重视,全民体质、健身项目、运动理念、健康意识等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新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体育作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引领推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推动各地全民健身事业迈上了新台阶。
在全民迎接冬奥的开年,《生命时报》特邀体育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从多个方面来谈谈体育运动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王成:运动写进处方,治疗康复走在世界前列
运动损伤是参加运动不可忽视的问题,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才开始创立运动医学学科。如今,我国运动医学的手术技术发展、康复理念更新、现代化仪器介入等日新月异,已跻身世界运动医学领域前列。
以前,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通常会去看骨科医生。1955年9月,前苏联基辅医学院的专家受邀到北京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举办学习班,在北大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成立了医疗体育教研组。1959年,医疗体育科直接并入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我国第一个运动医学研究所——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现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正式成立。
运动医学其实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的基础和应用医学学科,不仅涉及运动损伤预防、治疗和康复,还会关注运动不当、运动不足带来的健康影响,以开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
过去6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运动医学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经历了几次变革。第一大变化是关节镜技术的突破,关节镜微创手术发展和普及非常快,改变了以前运动创伤手术切大口、创伤大、准确度不高的问题。第二大变化是,康复理念从传统康复向快速康复转变。比如过去做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术后通常要打石膏,固定一两个月,组织痊愈合后再开始活动,容易引起关节粘连到一起,功能恢复不佳;现在“功能至上”的理念被普遍接受,术后只佩戴支具,允许患者早期下地活动,2~3个月就可健步走、慢跑、骑自行车等,不到一年就能参加各项体育训练。
第三大变化是运动医学服务对象从运动员和伤病人群,拓展到给普通大众健身做运动防病指导。随着体育运动爱好者越来越多,科学运动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运动前的身体素质评估,如肌肉力量、柔韧度、平衡度等测试,以及建议做什么运动或重点需要强化什么练习等,医生都能开出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
中国企业体育协会副主席戴璐强:运动项目更具个性,体育产业搭上智慧快车
体育产业如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相关市场公司调查数据显示,2015~2020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从1.71万亿元跃升至约3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将更加完善,有望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5万亿元。我国体育产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
人们参与的运动项目越来越丰富,除了传统的各种球类运动,攀岩、马拉松、滑翔等运动也渐渐走入大众视野。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的推进,也带动了冰雪运动的普及和消费。最新调查显示,随着“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政策号召,滑雪逐渐被大众熟悉并喜爱,还成了一种旅游选择。有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积极参与和指导,老年人也玩起了嗒嗒球、气排球等新兴体育项目。
在体育消费方面,女性、“新生代”成为体育消费生力军,其健身频率和付费能力的增长潜力巨大。娱乐、社交、时尚、精致等多元的体育消费需求正不断被激发出来。我们的体育行业从生产简单的健身器材到运动全套装备,再到运动社群拓展、共享健身房开设等,打破了原有的消费与服务边界,形成了体育新经济。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运动一方面承载了他们提升身体素质的需求和爱好,同时也满足了个性化展示,体育以酷炫、活力的特点成为“新生代”表达时尚的一种态度。
目前,体育产业发展已经搭上了智慧化的快车,“体育+”大时代已经来临。《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指出,要推进智慧健身设施建设,提供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未来,随着 VR、5G、物联网等技术投入大规模应用,体育产业会有更多音乐、视频、游戏等娱乐内容的结合,更丰富多元的健身场景和社交环境,更智能的系统操作,更具创意和实用功能的跨界融合,如运动技巧评估、运动康复矫正等,智慧体育产业必将迎来广阔的个性化定制市场。此外,随着“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实施,体育消费、体育产品生产将更加低碳环保,共同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lifetimes.cn/article/46D6aya154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