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医疗保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冬奥医疗保障 > 媒体报道 > 正文

【张家口日报】“小医院”变身冬奥医疗保障“桥头堡”——记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敖英芳的冬奥缘

作者:刘柱 来自:张家口日报 时间:2022-02-10 文章点击率:

上班时间还没到,一位身穿灰色上衣加黑色西裤,手里拎着黑色的公文包的身影就推开了北医三院崇礼院区门诊大楼的门,径直向办公室走去。

他就是敖英芳,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北医三院崇礼院区院长。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原本不大的崇礼区医院,已经成长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医疗保障的桥头堡。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全部109块金牌中,有51块会在张家口赛区产生,也就意味着张家口需要承担46%的医疗保障工作量。”敖英芳说,因此,在崇礼建成一所高水平的医院就成了必然之举。

2019年,敖英芳初到崇礼,看到当时的崇礼区医院,他就感到肩头担子不轻———这是一所普通的二级医院, 虽然能够满足当地居民常见疾病的诊疗需求,但要为冬奥会提供医疗保障服务,显然 “力不从心”。

敖英芳第一时间开展了对医院软硬件水平的详细了解,并与各方面专家多次讨论研究、详细制定医院改革方案……不久之后,一份改造升级方案初步成型。而随着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运动创伤)项目”成功获批,这一改造升级方案也成为该项目的一期工程得以顺利开工建设。

2020年8月,建筑面积38079平方米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运动创伤)项目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其中新建冬奥保障创伤中心16079平方米, 重点设置急诊急救中心、复合CT手术室、复合DSA手术室、康复中心、重症监护中心等,将配置先进的医疗设备,建设一流的信息化系统,配套可降落直8型直升机的救援设施, “冬奥会医疗保障桥头堡”初见规模。

“创伤中心项目的投入使用,为北京冬奥会构建起专业的运动创伤保障体系。”敖英芳介绍说,为提高救治效率,他们做了很多前瞻性考虑,例如将CT、DSA等大型医疗设备直接配备在手术室内,相关检查在手术室就能完成。

2021年底,北医三院崇礼院区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北区后勤生活保障区已完工,南区开工建设。北医三院已选派多名专家进驻崇礼院区长期坐诊、 带教、开展各类手术。

单纯做好医院硬、软件的建设工作并不足以满足为国际赛事提供医疗保障的需求———按照北京奥组委对冬奥伤员保障的要求,受伤运动员需要在15分钟内被送到可以提供救治的医院。因此,现场急救、转运等环节一旦出现脱节,都会使伤病员的救治出现延误。

综合考虑各方面需求之后,在敖英芳的牵头之下,一套全方位一体化的急救指挥救治系统快速建立起来,除了专业的现场救治、多个转动通道的建立之外,还将5G传输等科技手段运用到整个救治过程中, 可实时了解伤病员在转运过程中病情的变化。

“现在从赛场运送伤员到我们医院,最快4分钟就可完成。”敖英芳介绍,伤员一经送到,便可通过医院的专用通道第一时间送到手术室进行检查、治疗,为伤员的康复抢得了先机。

“目前,崇礼院区已升级为三级医院,成为张家口赛区的第一转诊救治医院。”敖英芳介绍,这不仅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提供了坚强的医疗保障,还将为后奥运时期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的国家冰雪战略规划保驾护航。

链接地址:http://szbk.zjknews.com/shtml/zjkrb/20220201/5072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