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医疗保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冬奥医疗保障 > 媒体报道 > 正文

【健康报】对话冬奥赛场守护者 胡跃林:在冬奥村综合诊所忙并快乐着

作者:通讯员韩娜 记者魏婉笛 来自:健康报 时间:2022-02-17 文章点击率:

【健康报】对话冬奥赛场守护者 胡跃林:在冬奥村综合诊所忙并快乐着

冬奥会赛程过半,冬奥村综合诊所承担了哪些医疗保障工作?您和团队的工作节奏是怎样的?

胡跃林:由于冬奥村距周边医疗机构较远,诊所须承担一部分定点医院的应急医疗工作。不同于比赛场馆的医疗站,诊所接触的患者分为几类:一类是运动员在训练或者比赛中被撞了一下,当时没什么大问题,但在回到酒店后的几个小时里,出现了延迟的血肿,或是头晕头疼等症状;一类是运动员慢性伤急性加重,原来受伤的部位经过训练和比赛后又出现疼痛;还有一类,第三世界国家运动员和官员觉得咱们国家的医疗条件好,便来诊所做一些检查和理疗、康复。

此外,还有一些运动员对中医感兴趣,专门来做针灸治疗。诊所的急诊和急救24 小时开放,门诊时间从早7 时到晚11 时。

前些天,一位参加高山滑雪项目的国外运动员在比赛中发生前臂双骨折,场馆医疗站的医务人员迅速为其进行了适当的固定。返回冬奥村后,我们为运动员进行了进一步的X线检查,发现

伤处为尺桡骨粉碎性骨折,需手术治疗。我们迅速为其解释伤情,并将其转运至延庆医院顺利进行了手术。

赛前,诊所完成了全流程、全要素的医疗保障实地演练,包括预约就诊、急诊急救、发热处置、隔离转诊等多个环节的专项培训。开赛之后,我们的工作围绕比赛和运动员的需求进行了调整。最突出的就是预约就诊的流程。按照赛前规定,除急救外,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就诊均采取预约制。但实际情况是,一些运动员在比赛前身体突然出现了问题,要求尽快检查和处理。对此,我们及时调整人员,让医生提前进入诊区等候。只要诊室有空,又完成了消杀,就让运动员随来随看。

除了医疗应急保障,诊所还承担了为奥运村运动员及工作人员进行理疗、康复等工作。由于冬奥会的比赛大都安排在下午和晚上,很多运动员都会选择在一大早来到诊所进行理疗和按摩。而从下午开始,诊所里在赛事中受伤的运动员会逐渐增多。诊所的诊疗工作必须遵守防疫手册中规定的“一人一诊一消毒”的原则,从早到晚,一天的接诊量在15~25 人之间,安排是非常满的。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中医针灸非常受运动员,尤其是国外运动员欢迎。很多人出现肌肉损伤后来到诊所,都会要求接受相关治疗。我国传统医学在治疗软组织损伤上的优势也借冬奥会医疗服务的机会得到进一步彰显。 您是如何对冬奥村中的医疗保障队进行管理的?

胡跃林:延庆冬奥村综合诊所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共有57间业务用房,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等9家医院的近200位医疗专业志愿者参与赛时医疗保障。医院对我们的支持力度很大,这也让我们非常有底气,一定会把工作干好。

延庆冬奥村诊所的配备远超一级医院。它由最初的酒店式建筑,改造成了拥有18个专业科室、3个医技科室和1个药房,配备高质量DR方舱、核磁方舱和移动CT车的综合诊所。除了划分细致的内、外科外,诊所特别配备防疫小组。为实现涉“奥”人员零感染,北医三院遴选具有援鄂抗疫经验的医务人员和感控专家组成感控专家组,与医务处、感染管理处、护理部等相关部门进行工作流程梳理或再造,力求接诊流程顺畅、洁污分明。

开赛前,国际奥委会官员对冬奥村诊所进行了访问参观,对我们所做的工作都给予了肯定。而对我来说,这次的团队管理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疫情,医疗保障队员们要一起封闭生活两三个月。每天两点一线高强度的工作,与国外运动员的文化差异,国际奥委会的监督……这些都是对大家心理健康的考验。对此,我们也组建了心理咨询诊室和核心团队,让有能力的人干合适的事儿。

记者手记

身为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的“老资历”,胡跃林素有“胡一刀”之称。几十年来,他和大型体育赛事结下了不解之缘,曾参与1990 年北京亚运会、2004年亚洲杯足球赛、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等赛事保障。北京2008 年夏季奥运会时,因为对乒乓球的热爱和多年来服务国家乒乓球队的经验,胡跃林参与了乒乓球比赛场馆——北京大学体育馆的志愿服务工作,并担任医疗经理。

1988 年,胡跃林成为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的一名住院医师。因为对手术的悟性很高,胡跃林很快进入了角色。作为中国奥委会和国家体育总局指定的运动员伤病防治中心,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多年来保持着下队为运动员提供服务的传统。“运动医学要发展,关键在于下队。只有下队,运动医学才有生命力。”回顾科室发展历程,创始人曲绵域教授曾在生前有过这样的感触。而今年已89 岁高龄的北医三院运动医学专家田得祥,为运动员看病63 年,如今依然坚持每周下队会诊,被称为“爷爷队医”。作为足踝亚专科专家,胡跃林在老师田得祥的影响下,也已下队服务了33 个年头。早年间,他每周两次跟随老师骑自行车下队。在北京先农坛体校、什刹海体校等,常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下队的经历带给胡跃林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如何和运动员沟通,如何从运动员的角度出发制订治疗方案:“在选择方案时,首先要考虑他们近期有没有重要比赛。如果有,一般先打个封闭,保守治疗;如果近期没有,诊断又比较明确,我会建议运动员早点儿做手术,避免延误病情。”

此外,遇到不同情况,也需要灵活处理。“有时比赛在即,为了不影响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一些小的伤情要先对运动员隐瞒,只告诉教练,避免给运动员造成思想负担。一些运动员急于出成绩,医生要帮助他们平衡好当前和长远利益。老运动员即将面临退役,医生要更多为他们考虑退役以后的正常生活。”这些都是胡跃林在一次次下队和运动员的交流中获得的宝贵经验。

胡跃林从小喜欢运动,这也是他当初坚定地选择运动医学的原因之一。从小学开始,胡跃林就是校足球队的成员,高中进入校乒乓球队,后来又进入什刹海体校训练。他曾参加过多届北京市卫生健康系统乒乓球比赛,还拿过冠军。在北医三院,胡跃林逐渐接触运动医学的康复专业,加上本身的运动经验,他对这一领域有了更深的体会。手术后哪些动作能做,哪些不能做;恢复训练一天做多少组,一组多少次,两组之间怎么休息……胡跃林的处方总是非常详细、全面、有针对性。

2001 年,胡跃林在国内首先将踝关节镜用于足踝运动损伤的治疗,开创了踝关节疾病微创治疗的先河。这一创新技术不仅能准确定位病灶,而且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可显著加快术后康复速度。多年来,胡跃林不断拓展踝关节镜手术新技术及应用疾病范围,建立了系统的软骨和骨软骨损伤、韧带修复、后踝关节镜等技术流程。

2002 年,针对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及下胫腓分离病例,胡跃林在国内首先开展三角韧带一期修复手术和早期康复诊疗方案,极大改善了患者的运动功能。作为国家体育总局会诊专家、备战奥运会特聘专家,胡跃林将踝关节技术广泛用于运动员的治疗,助力马龙、张继科、刘国正、叶诗文、李娜、郑洁、赵宏博、巩立姣等数十名高水平运动员重返赛场,再夺世界冠军。因为这些突出成绩和贡献,他先后获得国家体育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2 项、科技进步三等奖2 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 项等。

对胡跃林而言,这些荣誉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我会继续从手术中汲取灵感,琢磨出对患者来说更好的治疗方法,这是一个好大夫应该用一辈子钻研的东西。”

来源:《健康报》2022.02.15第7版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65PebMn231tv8Ub4aqH-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