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上“隐藏”着多少医务人员?答案是成百上千名。根据北京市卫健委提供的数据,为做好冬奥医疗防疫保障,北京选拔了1323名医疗骨干、400余名公共卫生人员。
他们分布在雪道、场馆、定点医院、综合诊所、血站、救护车、甚至直升飞机内,承担着紧急救援、疫情防控乃至保障竞赛公平的任务。脱下白大褂,他们有着各自的奥运故事。有的是滑雪“发烧友”,曾专门研究过国外滑雪运动医疗救援,早早下定决心要参加北京冬奥会;有的以药学背景入队,干得最多的却是修建诊所的活儿……我们采访了四名不同岗位的医疗保障人员,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冬奥时刻。
......
周方 北医三院延庆医院执行院长
滑雪“发烧友”去冬奥定点医院当院长

周方在北医三院延庆医院指挥部指挥闭环内患者救治。受访者供图
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到延庆医院,相距76公里。同一条路,周方往返了6年。从2016年开始,他作为执行院长,将曾经的“延庆区医院”打造为一所符合冬奥定点医院要求的三级医院。
自测试赛到冬奥会闭幕前,北医三院延庆医院接诊300余名冬奥相关人员。
为冬奥打造一所定点医院
2016年2月1日,延庆区医院挂起了“北医三院延庆医院”的牌子,作为执行院长,周方开始了两头跑的生活。
一周5天工作日,3天在北医三院,参与临床救治、处理创伤中心的各项事宜;2天在延庆区医院,从学科建设到帮助员工化解家庭矛盾,都是周方的工作。离北京冬奥会还有6年时间,在此期间,他要将延庆医院打造为三级医院,达到冬奥定点医院的标准。
到任之后,结合延庆区地理特点、居民疾病特点和赛事特点,周方在医院内成立四个中心,带动整体学科发展。譬如创伤中心的成立,可以满足冬奥运动员易发伤的医疗救治,带动骨科、普外、泌尿、胸外、神外等多个外科学科发展;心脏中心的成立,除了服务于运动员,也面向高龄赛事官员和辖区老人,带动心脏等学科发展。
经过近5年的建设,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不断增强,每年患者就诊量与满意度都在提高。2021年1月8日,延庆医院顺利晋级三级医院,达到了赛事要求。
滑雪“发烧友”的冬奥情结
骨科专业出身的周方,日常接诊过不少骨折的滑雪爱好者,对冰雪运动原本敬而远之。2007年,在瑞士达沃斯参加骨科高峰论坛时,一名外国同行将他拉上雪场,周方从此爱上了滑雪。
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我一直在关注冬奥会,知道申奥成功的时候就下定决心要参加服务保障。如果不当院长,我会当高山滑雪医生,”聊到滑雪时,周方颇有点小得意:“能滑到我这个水平的骨科医生,全国可能也没有几个。”
赛事期间,为了统筹全院事务,周方没有进入闭环,但大半时间仍扑在冬奥上。每天早上八点半走进冬奥指挥中心,第一项任务是组织医生交班讨论前一天病例收治情况,病例无论轻重,挨个过会,确保不遗漏问题;然后就开始“看比赛”,不同于以往的欣赏赛事,关注点全在专业上:是不是要摔了,摔了能爬起来吗?眼睛盯着屏幕,耳朵听着铃响,手术台与比赛场地医疗站相连,一旦响铃,就意味着将有转运病人,直升机转运不到6分钟,这期间所有人员要就位,第一时间将病人接入院内。
自测试赛到冬奥会闭幕前,作为延庆赛区唯一一家定点医院,延庆医院接诊了336名病例,手术13人。“我对于我们团队的医疗保障非常满意。”周方说,赛事期间,既有运动员和国际奥组委官员向医院致谢,也有外国专家评价他们达到国际水准、是金牌医疗保障团队。
在未来的国际赛事与体育运动中,延庆的医生也能更加从容地提供医疗保障。医学技术的提高,同样是冬奥遗产的一部分。——周方
来源:《新京报》2022年02月21日 第B04版
链接地址: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22-02/21/content_814957.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