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医疗保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冬奥医疗保障 > 媒体报道 > 正文

【健康报】一台冬奥会期间的脊柱外科手术

作者:新华社记者 黄垚 郭雅茹 来自:健康报 时间:2022-02-24 文章点击率: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的第三天,刘啸就主刀了一台手术。

开幕前一天,一名外籍滑雪运动员在训练中背部摔伤。接到转诊通知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冬奥医疗保障团队骨科医生刘啸迅速穿上防护服奔向急诊,患者也很快送到了他所在的北医三院崇礼院区。

第一步的问诊查体就遇到了小小的麻烦。运动员不会说英语,医生们不得不通过随行工作人员翻译交流,一一询问症状和临床表现后,初步判断是脊柱骨折。

经过X线、CT及核磁共振辅助诊断,医生们有了准确判断。“这是一个同时累及前后方结构的脊柱骨折,临床角度来说是不稳定的骨折类型。”刘啸说,这样的不稳定骨折存在进一步移位甚至继发脊髓损伤的风险。

综合考虑后,医生们提出了两套治疗方案:一是支具固定加卧床休息的保守治疗,二是手术。商讨之后,运动员和团队决定选择手术。“他们对我们的治疗方案以及讲解非常信任和肯定,所以很坚决地要求在这儿治疗。”刘啸说。

由于这是一台需要在患者椎体内置入螺钉的内固定手术,骨折愈合后就需要拆除内固定。考虑到患者之后要回国进行内固定取出手术,院区医疗设备保障团队立即调配了一套国际通用手术器械和脊柱内固定材料。

6日,刘啸和其他3位医生完成了这台胸椎骨折内固定手术。1个多小时的手术,对于经验丰富的医生们本不是难事。但这台患者身份特殊的手术,还是让刘啸感到一定压力。所幸过程顺利,一切都在计划之中。

捏了一把汗的刘啸在第二天晚上又遇到了新问题——患者出现了剧烈的腹痛、腹胀,这是在脊柱外科手术后少见的肠麻痹。医生们第一时间为患者进行胃肠减压等治疗。很快,患者腹痛消失,恢复正常。为了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病区医护人员对其进行了耐心疏导,一直到凌晨五点多患者睡下才离开。

经过“小插曲”后,这名运动员恢复良好,目前还开始了早期体能和肌肉训练。运动员和团队主动提出和医务人员合影,并送给了他们代表友谊的徽章。看着病房里电视转播的冬奥比赛,运动员指着屏幕告诉医生,这就是自己原本要参加的项目。

《健康报》2022.02.17 第4版

链接地址: http://faxing.jkb.com.cn/home/index/detail.html?goods=1&item=822541&page=1388494188&id=4101050&name=j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