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作为全国唯一一家能同时为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提供医疗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简称“北医三院”)获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
“挺自豪的,说明我们平时的努力没有白费,关键时刻作出了北大医学该有的贡献。”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北医三院院长乔杰院士告诉南方+记者,无论是冬奥会、冬残奥会这样的重要赛事,还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要想为国家作贡献,一定要在平时就进行练兵,练出真本事,关键时刻能够顶得上去,为国争光。”
对中国体育界来说,北医三院有着特殊的意义。依托运动医学科、骨科等为代表的特色学科,北医三院成为中国奥委会和国家体育总局最早且唯一指定的运动员伤病防治中心,60多年来,运动医学科的专家们一直坚持“下队”为运动员服务,是中国运动员赛场拼搏的坚强后盾。
作为研究和治疗运动创伤、多发创伤、运动康复的大本营,北医三院长期通过运动伤病救治和大型体育赛事应急处置,积累了丰富的医疗保障工作经验。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共计224人参与闭环工作,服务门急诊患者2525人次,住院患者75人次,手术81例次。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上,北医三院是唯一一家同时保障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的医疗机构;还牵头协同另外8家医疗机构共同承担延庆冬奥村综合诊所保障任务。
乔杰说,之所以能够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中的医疗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得益于北医三院长期的学科发展、医院综合实力的提升,既有多年的运动医学、骨科、创伤、康复等对运动非常关键的顶尖学科建设,又有整体的危重症救治,包括心脑血管、肾脏内科、消化科等多学科的专家救治体系,使得及时救治、快速运转、精密组织,精湛技术得到充分发挥。
北医三院运动医学专家对以往冬奥保障运动损伤的研究表明,相对于夏季奥运会,冬奥会更容易发生损伤,运动员损伤的部位也分布广泛。由于大部分比赛速度快,冬奥会损伤程度也更重。叠加疫情这一特殊背景,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医疗保障工作艰巨且重要。
为了使运动员得到快速有效救治,诸多高科技得到运用。乔杰介绍,使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赛场上对伤者进行无障碍识别、快速筛查、迅速调度,制定安全快速的转运方案;转运期间使用转运仓、急救仓进行同步处置、实时预警、多级监督,为伤者保驾护航;在到达急救医院前,依托5G技术完成患者信息传输和共享,争分夺秒地实现无缝衔接。
北京冬奥会正式比赛期间,从云顶赛场到北医三院崇礼院区的空中转运不到5分钟,从伤情报告、雪场转移至急诊抢救室接受救治的整个过程不到20分钟,为伤病运动员争取到了抢救的黄金时间。
更惊险的要数2月10日的那场紧急救援。当天举行的高山滑雪比赛中,一名外籍高山滑雪男子全能滑降运动员在比赛中摔倒受伤,12分钟就转运至延庆院区,患者大小骨折共7处,术中发现桡动脉断裂,手术持续了7个多小时,最终成功救治。
“当时情况挺危险的,患者在5天之后就顺利出院,真的很不容易。”乔杰说,之所以能够创造这样的中国速度,离不开前期的严密组织和顶层设计,以及后期的精准实施。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医疗保障工作受到国内外的一致认可。国际雪联医疗委员会副主席珍妮·舒特说,“北京冬奥会医疗保障水平令人赞叹”,这将成为“一笔巨大的财富”,“称得上是世界顶级”。“运动员从受伤到得到治疗,一切都发生在极短的时间内。”珍妮对中国雪上救援力量的行动力赞叹不已。
而对北医三院而言,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医疗保障经验,也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多启示。乔杰表示,对北医三院来说,发挥医疗保障作用是健康中国的关键环节,其中学科实力的发展是最关键的,结合多学科发展的综合诊治,才能保证医院健康发展。
“未来,科技创新、智慧医疗等新的科技产品更能应对今后医疗发展的需求。”乔杰说,“这是我们需要达到国际顶尖非常关键的领域,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链接地址: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204/08/c6380889.html?from=weChatMessage&firstColID=33221&appversion=8700&colID=null&date=YTY2NGMxNTYtYzA0Mi00MWZmLWIzMDQtNDMxYmI0NmE1NTE4&laye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