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医疗保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冬奥医疗保障 > 医疗保障 > 正文

我院多人在北京大学冬奥会冬残奥会医疗保障人员表彰大会上获表彰

作者:徐昕晔 来自:北医三院 北大医学部 时间:2022-04-10 文章点击率:

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展示大国医者形象。

4月8日上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

北大表彰会上,听三院冬奥医生现场讲述

北大表彰会上,听三院冬奥医生现场讲述

4月9日10时,北京大学2022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医疗保障人员表彰大会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召开。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党委书记金昌晓、副院长付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院长敖英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庆医院执行院长周方,及80名参加冬奥医疗保障工作的北医三院医务人员参加表彰大会。

作为唯一一家同时负责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张家口赛区3个赛区的医疗保障工作的定点医院,北医三院派出了北医三院本部冬奥闭环保障团队、北医三院医疗保障团队(延庆冬奥村)、北医三院冬奥医疗保障团队(延庆赛区)、北医三院冬奥医疗保障团队(张家口赛区)、冬奥滑雪医疗保障梦之队共5支队伍,200余人,提供“两地三赛区五团队”的同质化高水平医疗保障。

讲述环节中,多位三院人饱含深情,带大家重温了冬奥医疗保障工作中的瞬间,这段冰雪上的记忆将会是所有人永恒的回忆。

北医三院冬奥医疗保障团队(延庆赛区)队长、骨科吕扬副主任医师讲述了北医三院延庆医院的18人小队,完成了600余名患者的接诊工作。一名外籍高山滑雪运动员在比赛中受伤,从赛场到延庆医院,从周方院长5G远程指导,到吕扬等闭环内医护人员长达八个小时的手术;从床旁细腻的心理安慰,到专业的术后康复,无不体现了北医三院冬奥医疗保障的高效和专业!

崇礼院区副院长杨渝平讲述了张家口赛区的直升机转运工作。这个在平常人眼中虽然高端但又好像很简单的工作,蕴含了大量的工作细节。北医三院冬奥医疗保障团队(张家口赛区)的医护人员一遍又一遍地实景演练和流程推演,保障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每一次成功的救治!

延庆冬奥村综合诊所医疗官、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胡跃林主任医师领衔讲述了延庆冬奥村筹建和运行的点点滴滴,中国首批滑雪医生、北医三院急诊科怀伟副主任医师带大家领略了专业性极高又激情四射的高山滑雪医疗救援,北医三院冬奥医疗保障团队(延庆赛区)队员、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梅宇副主任医师从专业的视角展示了冬奥医疗保障工作中的科技属性。最后,成形科孙艺谋医师与多家兄弟医院的同道一起朗诵《冬奥有我 请党放心》,再一次向党和国家表达了北大医学在大型医疗保障工作中的决心和信心!

北大表彰会上,听三院冬奥医生现场讲述

在颁奖环节中,赵峰、刘冰川、白鹏作为代表领取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大学先进个人奖;

北大表彰会上,听三院冬奥医生现场讲述

杨钟玮、安卫红、赵心田作为代表领取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大学优秀个人奖。

北大表彰会上,听三院冬奥医生现场讲述

全体北医三院人以为国建功为光荣,勇担使命,迎难而上,团结拼搏,七年磨一剑,为保障冬奥盛会交上了完美答卷。

北京冬奥精神闪烁光芒,照亮新征程。全体三院人将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守正创新,为祖国医学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三院智慧、三院力量。

附三院冬奥医生的讲述

无影灯下的考验

讲述人:吕扬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

北大表彰会上,听三院冬奥医生现场讲述

冬奥会期间,我作为北医三院延庆医院冬奥医疗保障中心专家医疗队队长,和我的队员一起,圆满地完成了国家以及学校赋予我们的使命。整个冬奥会期间,我们遇到太多的困难,经历了太多的考验,发生了太多的故事。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两个月之前,2月10日,冬奥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名外籍高山滑雪运动员在比赛中受伤,来自北医三院的滑雪医生很快就来到了患者身边。经过简单的判断,认为可能存在多发的骨折,建议直接通过直升机转运。

短短12分钟,直升机就将患者从海坨山顶转运至我们冬奥医疗保障中心。我作为创伤专家接诊患者,经过细致的检查,发现患者全身7处骨折,左上肢6处骨折中有3处需要行手术治疗,最严重的桡骨远端骨折,不到20平方厘米的关节面粉碎为6块,且伴有桡动脉的断裂,如果不在六小时内恢复动脉血运,患者存在截肢的可能。

当时情况异常危急,北医三院延庆医院执行院长,著名创伤专家,我的老师周方教授,在闭环外通过北医三院自主研发的远程督导系统,全程指导患者的急救,并为患者制定了详细且周密的手术计划。

在得到患者的同意后,整个团队就像一台机器快速且有条不紊的发动起来,从患者确诊到手术开始不到两个小时。

手术过程中,每块骨头、每条血管、每根神经,我们都力求精益求精。手术结束的时候已近凌晨一点,披着厚重的防护服,整个团队,十六个小时没吃东西,九个小时没喝水,没去洗手间,每个人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

手术结束,我们刚刚回到生活区,就接到患者伤口剧烈的疼痛的信息。作为主刀医生,我即刻返回患者身边,通过检查发现,疼痛的原因是患者感到孤单和害怕,21岁的年轻人,人生中第一次可能断送他的职业生涯的重伤,且身在异国他乡,家人和教练、队友都不在身边,其心情可想而知。

我不停地鼓励患者,让他对我们的手术有信心,并和他聊天,聊他喜欢的网球、攀岩、旅行,聊他的家人,他的家乡。

经过整夜的安慰和帮助,患者终于平稳入睡,这时,延庆暖人的阳光已经照进了病房。

最终,我们成功挽救了患者的肢体,骨折得到了满意的复位。患者的队医,伯尔尼大学附属医院的创伤中心主任对我们表示最真挚的敬意,并邀请我们团队到他所在医院进行交流访问。

在成功救治另一位外籍运动员后,奥地利奥委会主席Karl Stoss先生,更是称赞我们是最棒的,金牌医疗保障团队。

这样的救治还有很多很多,这样不眠的夜晚也不止一个两个。整个奥运会期间,我们的遇到的挑战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当然并存的机遇也是千载难逢的。冬奥如此绚烂的盛会,正为我们北大医学人提供了最好的展现自己的舞台。

在学校强大后盾的支持下以及各位前辈的领导下,我们18个人的小队,整个冬奥会期间共接诊600余人,手术18台,重症多发创伤6人,致死性的重症多脏器衰竭3人。我们做到了0死亡,0诊治并发症,0投诉的完美结果。

我们用自己精湛无暇的医术,致敬母校多年来的培养;我们用自己大爱无疆的情怀,映衬伟大祖国强盛的未来!

雪山上的生死时速

讲述人:杨渝平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

北大表彰会上,听三院冬奥医生现场讲述

这次直升机转运伤员发生在冬奥会开始的第三天,2月7日。

当天11时35分,张家口赛区的云顶雪场传来消息,有运动员受伤出现昏迷,云顶雪场已启动直升机转运。由我担任副院长的三院崇礼院区接到指令后,立刻组织抢救人员,经过电梯直接到达创伤楼顶停机坪。5分钟后,直升机降落,我们即刻和转运医生对接,将受伤运动员迅速转运到创伤楼一层急救中心,整个转运过程从雪场到院区用了20分钟。被送到急诊室时,运动员虽然没有开放性外伤,但意识不清,呼吸不畅,病情较危重。因在转运过程中,院区依托5G+智慧医疗,院前急诊指挥救治平台,通过机载心电监护,移动超声等传回的生命体征指标和影像资料,初步了解伤情,并启动专家组多学科会诊机制,及时给出个性化治疗方案。

这是冬奥会开赛以来第一例直升机救援,也是整个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两次航空救援中的首次。这不是演练,是实战!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经验,解决了之前多次演练、查阅资料和线上咨询都没有彻底落地的航空救援流程。这个经历,还被我们的医疗队员,用漫画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经过1天的短暂治疗,队员顺利出院。他的队医在留言簿上写到:“运动员在训练中受伤,组委会启动应急预案,北大三院崇礼院区医术精湛,经过治疗我们安全出院。感谢医务人员对我们的帮助,确保奥运任务顺利完成!”

在这次转运中,院区利用“科技冬奥”的支持搭建了院前急诊指挥救治平台,形成了医学专业和科技的双重守护,才能让这次航空救援快速、有效。冬奥会后,云顶场馆运行团队发来感谢信,这是对院区医疗救治能力的最好评价!

国际雪联医疗委员会副主席珍妮舒特女士曾经访问过我院,她在本次冬奥会期间再次拜访院区时说:真没想到,你们中国人在2年多的时间里,给了世界一个惊喜!给了参赛运动员近乎顶级的医疗保障!

为此我要说,这次能够作为崇礼院区闭环内医疗队总队长,带领151人的团队,接诊闭环内伤、病员近700人,外籍患者66人,运动员27人,完成了21例手术,其中包括冬奥会第1例外籍运动员手术。我们完成了党交给我们的任务。

冬奥会虽然结束了,但我们这些北大人,还会继续留在这块充满激情的土地上,继续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让它茁壮成长。

我们的冬奥村

讲述人:胡跃林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

北大表彰会上,听三院冬奥医生现场讲述

(讲述内容精选)

作为延庆冬奥村综合诊所的医疗官,在诊所运行后我发现最大的挑战来自就诊流程。最初采取的“全员预约”不适应冬奥村的就医需求。国际奥委会委员和医疗服务处也提出增加现场预约的要求,后来更要求我们在运动员到诊所后立刻安排就医。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管理痛点,必须立即解决。

我们迅速调整了排班,优化了就诊程序,制定了符合实际的诊疗流程,患者由专项医护人员引领采集个人信息、病史和生命体征,安排化验和其他辅助检查,待检查结果回报后,再由专科医生完成最后诊疗。陪同人员则在休息区等候。这种变化既减少了接诊区域人员的聚集,又减少了患者的等候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患者的就医体验。

我们是冬奥滑雪医生

讲述人:怀伟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北大表彰会上,听三院冬奥医生现场讲述

(讲述内容精选)

3月11日冬残奥会女子大回转第二轮的比赛。瑞典著名运动员Ebba发挥出色,仅以0.3秒的微弱劣势排在第二名,如果稳定发挥,至少可以获得一块奖牌。可第二轮比赛一出发,我们发现她滑行的每一个转弯都紧贴着旗门杆,这样的滑行路线选择很明显是在拼金牌,然而就在最后1/3赛段,她不慎摔倒了!视频中的她无法站起!

我迅速背好急救包,踏上雪板第一时间冲到她身边,我用反复训练过上百遍的检伤标准化流程,在半分钟之内判断她右膝外侧半月板损伤,建议她用夹板固定右侧膝关节后,再用救生船转运到医疗站进一步检查。谁知这时的Ebba痛哭中情绪非常激动,并且拒绝用救生船转运。

为什么?作为一个在急诊科摸爬滚打多年的医生,我忽然意识到,这是她心理上的抗拒,这是她痛失金牌的沮丧!我用英语轻声劝解她,告慰她我们都看到了她的付出,只是欠缺一点点运气,鼓励她赶快养好伤,后面才会有冠军等待她。渐渐的她的情绪平复下来,在我们的帮助下离开赛道。

冬奥新科技 一起向未来

讲述人:梅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北大表彰会上,听三院冬奥医生现场讲述

(讲述内容精选)

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代表团第五枚金牌的获得者,叫徐梦桃。她是冬奥会的四朝元老,获得过27个世界杯冠军,却4次接受运动医学手术,她的奥运金牌可谓来之不易。而这枚金牌背后,有这样一支保障团队,他们由北医三院运动医学、骨科、康复医学等多学科的医生、科学家和管理者组成,在临床科研协作的模式下,团结协助、潜心研究,为运动员精准施治、保驾护航。

本届冬奥会,北医三院同时保障北京、延庆、张家口三大赛区,责任重大。五支医疗团队、200名医务人员,我们输入冬奥的不仅仅是过硬的医疗技术,还有科技创新带来的高效协作模式,5G网络技术,已经成为连接各大赛区远程医疗的主要载体,真正实现了伤病救治的跨区域同质化,为后奥运时代各地医联体做出了先期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