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北医三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陆续发回日记,摘录如下——
ICU护士张佳男:
清晨,货轮的鸣笛声温柔而内敛,枣木轮子在江水里划过,漾起无尽微波。橙色的阳光沿着窗框缓缓移动,渐渐夺目。拉开窗帘,波光粼粼的江面上霞光万丈。长江用她的包容,开启了新的一天。
今天是我援鄂抗疫第24天,2月17日,农历正月二十四,我的28岁生日。
如果有人问姑娘来武汉后悔吗?我的答案是NO。能把热血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是无上荣光。
我是一名危重医学科护士。此次援鄂抗疫,北医三院危重医学科共派来13名医护人员。大家在这里相聚,常常想起在科里的深夜抢救。葛庆岗是危重医学科的副主任,也是队长。他说,ICU人不怕苦、不怕难,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在武汉的每一天的都是感动的,感动来自我的病人。
给病人输液时,一位大爷说:“你们戴着防护手套,多扎两针没关系。”送一位病人做CT,排队的病人指了指我的姓名卡说“谢谢你们来了,武汉感谢你们。让重病人先做吧!”于是,病人们自动让出一条通道。巡视病房时,一位患者带着南方女子特有的温婉,朝我握紧拳头,会心地笑着。给病人发药时,一位年轻的患者对我说:“姑娘,你又上班啦!”我问:“您怎么知道是我?”他说:“虽然没见过你的样子,听声音我知道又是你。”
凌晨3点接班,抢救37床患者。跑着推开病房门,指挥抢救的是赵志伶。每一次按压心脏,我的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救活他,救活他……很遗憾,我们没能留住他。做尸体护理的时候,我认认真真擦拭过他的脸庞。愿那个世界没有病痛,可以摘下口罩自由呼吸,处处是樱花香……
在武汉的每一天都是感动的,感动来自我的战友。
给队员们穿好衣服,清洁区到隔离区一共5道门。每扇门开合,内心都会受到撞击。护目镜里都是弯弯的笑眼,镜框里凝满汗珠,互相挥挥手,勇敢如战士。
这是一支充满爱的队伍,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武汉下了场雪,乔妈妈一早操心能不能早点给队员弄来羽绒服,上班路上别冻着;有男队员风寒感冒,袁妈妈早上去敲门烧水叠被子;有女队员生理期,王妈妈把艾草贴挂在房门把手上,说孩子们多睡会。在他们心里,我们都是宝贝儿……
在武汉的每一天都是感动的,感动来自陌生人。
感谢每一位不知名的捐助者,前线队员们身上穿的每一件保暖衣,吃的每一桶泡面都来自不同的捐赠者。我们不知道你们的名字,但集装箱上的“驰援武汉”,就是我们共同的名字。武汉下雪了,武警出来扫雪说“路滑,你们注意安全”,驻地的保洁阿姨说“孩子们,多穿点”,凌晨送我们上班的司机师傅说“谢谢你们,武汉人民感谢你们”。我也想说,谢谢你们,辛苦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
2月15日,武汉下了今冬最大的一场雪。长江内外惟余莽莽,防汛纪念碑上红色的五角星分外耀眼。今天,武汉雪后放晴,阳光普照,江面上枣木轮子的船又开了。载着爱,载着希望,驶向远方。
如果问我有什么生日愿望,我一定会说:愿国泰民安、山河无恙!
感染管理科副主任袁晓宁:
2月16日,武汉,晴。
爽朗的晴天,一大早太阳突破云层,让人心情愉悦。昨天和沈宁大队长约好了今天去“话疗”。
一早随队来到病房,刚进一个病房的门,就听到一句惊喜的呼喊:“袁队,您今天来了,我好多了!”惊讶之余,我发现这个女病人还是第一天入院的时候见过我,就因为我当时扶了她一把,安慰了几句,她就牢牢把我记住了!看着她兴高采烈地汇报她的进步,真是高兴。
10点钟查房,发现两个年轻姑娘带着一个阿姨在做广播体操,熟悉的旋律,跃动的身体,灿烂的春光,真是一幅美好的画卷,可惜当时没有相机。不过,那种美好已根植心中。患者有这么好的心态,武汉有什么理由不尽快重现生机呢?
春已至,花已开,离我们摘下口罩互相拥抱的日子不远了吧?
急诊科护士高勇:
2月16日,武汉天气晴朗,北京也是大晴天。
和往常一样,我们穿好防护服走进病房,开始交接班,仔细查看每一个病人的状况:吸氧情况、憋不憋气、吃饭怎样、胃管深度、尿的颜色、气管插管的深度、呼吸机的参数等。由于医护人员的防护眼罩可能会造成部分视线受限,遇到需要读取病人吸氧情况等参数时,特别费眼神。
我观察到,医护人员交接时要看清楚参数,就得把提示字牌放大。经过一系列操作,我的小发明——氧气流量提示牌新鲜出炉!这个牌子的数值与病人吸氧流量一一对应。吸氧几升每分,提示牌上的数字就对应几,清晰、明了、方便!
希望每一位战友都平安,希望患者都能康复!
链接地址:https://www.hubpd.com/c/2020-02-17/946047.s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