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都是她照顾我,现在换我好好照顾她
张洁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肾内科护士
2月21日 武汉同济医院 阴
几天前, 一位爷爷按铃了,我立马过去。他说:“姑娘,能帮我给我老伴儿送去肥皂和脸盆吗?”原来,他老伴儿就住在旁边病室。我帮爷爷把东西送了过去。
今天上班巡视病房时发现,有病人转出后,夫妻俩住在了一个病房,爷爷是49床,奶奶在50床。奶奶病情较之前稍有变化,需要无创呼吸机辅助支持。
我上前问奶奶:“您还觉得憋气,不舒服吗?”奶奶摇摇头。我跟她说:“您放松,要用鼻子呼吸,不要张嘴,容易肚胀,会不舒服。”奶奶可能没太听清,爷爷走到奶奶身边,贴着奶奶的耳边慢慢转述,手轻轻拍拍奶奶的肩膀,安慰她。
中午,同事们发饭,我挨个提醒患者们中午要服用的药。一进爷爷的屋,还没等我开口,爷爷已经在帮奶奶摆药。我把奶奶的无创呼吸机取下后,爷爷协助更换鼻导管吸氧,仔细检查了鼻导管戴得合不合适,导管勒不勒奶奶的耳廓。随后,爷爷双手摸了摸盒饭的温度,又倒了一杯水放在旁边。将床头桌摆好、饭放好后,爷爷才回到自己床边开始吃饭。
我说:“爷爷,您对奶奶真好。”
爷爷说:“以前都是她在照顾我,现在换我好好照顾她了。”
“爷爷,您照顾奶奶,也要顾好自己。您们俩一起健健康康回家!”
“姑娘,谢谢你。你们真的太辛苦了,一定要注意身体。”
为不打扰他们吃饭说话,我点点头就从病房出来了。
看到两位老人在疾病面前相互鼓励,互相加油打气,我心生敬佩,就像《霍乱时期的爱情》里说的:哪里有恐惧,哪里就有爱;灾难中的爱情,更加伟大而高尚。
这就是“人可以被隔离,但爱从不离”吧。浮世三千,吾爱有三:日,月与卿。日为朝,月为暮,卿为朝朝暮暮。爷爷奶奶一定要加油,好好配合治疗,好好吃饭,提高免疫力,早日康复出院!
一个送手纸的小伙儿
朱正财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危重医学科护士

2月19日 武汉同济医院 阴
床旁交班时,40床阿姨的声音突然传来:“送手纸的小伙儿,你来了……”
事情要从上个夜班说起。
巡视病房期间,40床阿姨向我要手纸,当时有些纳闷:这种情况都是家属来送,医务人员不可能随身带着。出了病房才了解到,阿姨的家人参与到防疫工作中了,很难及时给她送生活用品。原来如此!我立即请同事把我自己的两卷手纸及时送到了阿姨手里。
没想到,阿姨居然认出我这个送手纸小伙儿……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47床的长发姐姐。刚来病房时,她有些憔悴,经常在床上躺着,茶饭不思,后来了解到,她担心3岁的孩子没人照顾。得知此事,我主动到病房,告诉她我也十分想念5岁的儿子小鱼儿,开导她:“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更努力战胜疫情早日回家……”慢慢地,她开始每天增加下床活动时间,食量也一点点增加了。
49床大爷与50床大妈是一对老夫妻。刚刚入院,俩人没有被分在一个病室有些闷闷不乐。了解到情况,有病人转出后,大家第一时间让老两口“团聚”。每天查房看到老两口互相监督吃药,测体温,让人感觉很舒心……
下班后,遇到交接的同事拿着几个橙子,只为满足某个病人小小心愿。工作中,发现床头桌有心灵手巧同事为入院病人绘制的温馨提示卡。不经意间,某小组全体成员为出院病人准备了“毕业礼物”……这些小小的举动,让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散发出灿烂的“三米阳光”。
老友相逢,无法闲聊,合影一张
史尉利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医生

2月19日 武汉同济医院 阴
我到B10楼拿东西(我的工作地点在B11楼),见到本科的室友好兄弟。自2012年本科毕业后,我们8年未曾见面。他目前是同济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的医生,疫情爆发后,他从1月19日开始支援发热门诊,后又调至武汉同济医院中法院区支援抗疫工作。我来汉之前,和其有过简单联系,只知其原来在支援发热门诊,没想到彼此战斗的地方仅隔了一层病房。老友相逢,也无法闲聊,合影留念一张。
他表示,自从我们支援队伍进驻后,本院医生的压力已经小了很多,特别感谢我们的支援。在此,我也向已经奋战了1个月的武汉医疗同仁们致敬。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BkWvQxab9hYmBRQTIz-D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