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一心 抗击疫情

万众一心 抗击疫情

【中国青年网】北京医护“战疫”日记:驰援万里迎春来,千难万险心同在

作者:李虹静 来自:中国青年网 时间:2020-02-21 文章点击率:

中国青年网北京2月21日电(记者 李虹静)“各位尊敬的白衣战士,大家好。我是本次航班的机长,很荣幸能和大家并肩作战。”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你们不顾自身安危,永往直前,在奔赴武汉的逆行中闪耀着天使般的光芒,有幸与你们同行,我们感到无比荣光。”

“相信我们在这次与全国人民共同攻坚的战役中,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为你们加油,为中国加油!道声珍重,期盼凯旋。待到春暖花开时,万米蓝天共览大好河山!”

上面的话节选自2月7日一架北京飞往武汉的航班上的机长广播。内容与以往大不相同,因为搭载这架飞机的一批“英雄旅客”——驰援湖北医疗队。

跨越千里,驰援有我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泌尿外科护士王梦迪当初一定想不到,尚在北京工作岗位上的自己几个小时后竟上了“一线战场”。

2月6日下午两点,王梦迪所在的病房组织自愿支援武汉报名,她当即请战。两个小时后,护士长通知她申请已通过,并对她说:“准备一下,五点半培训,带上身份证,今晚可能就要走。”培训一结束,王梦迪便接到了通知:立即赶往机场,第二日凌晨飞往武汉。于是,她匆忙赶回家收拾行囊。

此时,忐忑不安的还有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普通外科主治医师李刚。

疫情之初,李刚早早就给他的孩子们“禁足”,并反复强调这次疫情的凶险。正当他匆匆赶回家收拾行李,在一旁听到他与妻子交代“出征”事宜的儿子突然扑了上来,抱着他的腿说:“我不想让你去武汉,那边病毒太厉害了。”李刚自然也想陪着孩子,但不得不交待:“爸爸是医生,要治病救人。武汉有很多像你们一样的小朋友被病毒威胁着,医生们要去武汉打败病毒。”

安置好孩子,家里还有老人。因为怕父母担心,他在武汉工作了近一周都没敢与他们联系。父母多次打电话,他也一直没敢接。直到一天早晨,父亲发来微信说:“爸妈知道了,注意保护自己,你是我们的骄傲,全家盼着你平安回家。”

抗击疫情,战斗有我

2月10日凌晨三点,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高东晗第一次进驻武汉新冠肺炎患者病房。还未完全熟悉环境,一批需要收治的病人就已“兵临城下”,高东晗迅速进入战斗状态。

忙碌间,三个小时飞逝,换班时间已至。但高东晗却发现换班的同事人数不足。经询问得知,防护用具告急,其他队员没有防护用品,无法进入病房!于是,他再次请战,留在病房中再战三小时。

六个小时过去,高东晗防护服里的衣服尽数湿透,护目镜也全是雾水。此时,他已经近10小时未进食水,未上厕所……

2月14日,情人节。这一天对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赵志伶来说,有点“灰暗”。

【中国青年网】北京医护“战疫”日记:驰援万里迎春来,千难万险心同在

病房中的医护人员。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儿科主治医师刘慧强供图

此前,她接诊了一位被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56岁肾移植术后患者,早前巡视病房时,赵志伶还与他聊天,嘱咐他要注意休息。可就在14日,病人突然氧饱和度下降。赵志伶及同事迅速进行抢救,不一会儿,患者恢复了自主心率,能和大夫们进行言语交流。正当一屋子的医护人员松了一口气时,患者再次出现饱和度的下降,心率减慢。胸外按压、给氧、抢救……抢救持续近一个小时。

“很抱歉,我们没能留住他……”赵志伶这样在日记中写道。

这一天,对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神经内科肿瘤放疗科护士马骏来说也是惊险难忘。

深夜,一位靠呼吸机支持的患者趁医护人员不备,悄悄摘下了面罩去喝水,结果当即出现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紧接着双眼上翻,意识逐渐丧失。

【中国青年网】北京医护“战疫”日记:驰援万里迎春来,千难万险心同在

在病房中忙碌的马俊及同事。本人供图

马骏和同事们从监护仪上发现了异常情况,负责的医护人员即刻全部到场;给氧、调试着呼吸机参数、给予患者纯氧支持……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逐渐恢复至90%以上,意识逐渐恢复。抢救成功!

病人情况稳定后,马骏和同事连比划带写,千叮咛万嘱咐患者不要再随便摘下吸氧面罩。

守望春来,我们同在

2月15日,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妇产科护士崔男的日记题目为:“外面是风雪,里面是彩虹”。

因为在这天,她发现之前虚弱地躺在床上、带着无创呼吸机的大叔病情好转了。崔男说:“每每我为他进行护理操作后,他都会用尽全身力气,双手合十表达感谢。”崔男也总是握着他的手说:“没事,叔叔,我们应该做的。”

这一天,去掉无创呼吸机的大叔精神也比之前好了很多。崔男终于第一次听清了他的声音。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谢谢”。

短短两个字,崔男瞬间泪眼婆娑。

她说:“这两个字并不仅仅代表着感谢,也代表着希望。我看见了精心照顾的病人在逐渐好转,我看见了战胜病毒的希望。”

“叔叔,我也谢谢您!”崔男这样回答。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骨科医生王奔也记录了由四面八方汇聚来的爱意。

他在日记中写道:“为了让我们少在雪中受冻,热情的班车师傅很早就把车停在医院门口等着;为了让下夜班凌晨归来的同事能吃上一口热乎的,驻地宾馆工作人员每天都在门口的保温箱里准备好可口食物;协助我们“开荒”新病房工作的同济医院的主班护士,也已经好多天都没休息过了,可当我们的病房可以运行平稳后,她们就要继续协助其他支援医疗队‘拓荒’下一个病区。”

王奔有同事急需一种物资,但网上无法配送,他的一位武汉朋友驱车二十多公里送了过来,临走时还对他们说了一句“你们辛苦了”。

一句“你们辛苦了”牵动了王奔的万般思绪。他说,这句话,他听驻地宾馆的保洁阿姨说过,听班车司机师傅说过,听驻地餐厅的厨师说过,听很多武汉本地人说过……

其实,他也想对每一位奋斗在疫情一线的武汉同胞说一句——“你们辛苦了!”

【中国青年网】北京医护“战疫”日记:驰援万里迎春来,千难万险心同在

雪中的武汉。王奔供图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内分泌科护士曲雪深有同感。

她在日记中写道:“虽然是冒着小雨出行,可大家还是准时有序坐上了班车。看着司机师傅手拿毛巾不停地擦拭着车上的雨水,让我不禁想道一声感谢。很多当地百姓为了能让医务人员们准时上下班,自发组织接送巴士,无论是雨雪天气或是凌晨三四点钟,总能看见他们熟悉的身影。”

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们都相信,举国同心协力之下,伟大的中华儿女定能早日赢得胜利!

链接:http://news.youth.cn/gn/202002/t20200221_122065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