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次“遗忘”
黄倩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妇产科护师
3月4日 武汉同济医院 多云转晴
最近病房里病人越来越少,看着好多病人可以康复出院,大家别提多有成就感了。
我负责的大屋只剩下两位患者,一个老爷爷,一个老奶奶。
爷爷有脑梗后遗症,奶奶有阿尔茨海默病,他俩生活基本不能自理,仍需要大量的生活护理。但不管我为爷爷做了多少次口护,擦了多少次脸,每次过去爷爷都会睁着大大的眼睛问我:“你是谁啊?你在干嘛?”我每次都会说:“我是小黄啊,爷爷”。
而奶奶不同,每次给奶奶整理好衣服,盖好被子,奶奶总会用很重的湖北口音静静地说声“谢谢你”,然后等我转过身去后就把心电监护的血氧夹子放进牛奶杯里。
为了爷爷奶奶安全,每次忙完工作我都会搬个小板凳在边上看着他俩,害怕他俩做出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来!
不同于其他患者,我们每天都会被忘记,每天都是新的开始。不管被忘记多少次,我都会再次重新介绍自己。因为每一个人都会变老,耐心对待现在的他们,就像他们曾经对待我们那样。
希望两位爷爷奶奶可以早日康复,我想他们一定会记起自己家人的模样,也许在他们模糊的记忆里,也会飘过我们的身影……
病房里无所不能的鄂“小黑”
王明春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骨科主管护师
3月4日 武汉同济医院 多云转晴
我是病房里污染区的人气“小黑”,一部智能手机。
说说我的高人气,我可是抗疫一线医生护士们的绝对宠儿。临床工作中扎了血气,污染区的医生需要和清洁区的医生讨论治疗方案,最快的方式就是用我拍张血气结果的照片迅速传给清洁区的医生;病房里缺了哪样耗材,需要下一个班次带来的,我第一时间向外传达;而那些温馨、动容的医患瞬间,也是我作为第一手记录者,传达给了大家。
时间嘀嗒嘀嗒,昼夜不停,我看到过病房里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也看到过患者紧紧握着他们的手表示感谢。我看到过抢救时医生护士们的全力以赴,也看到过患者痊愈出院时他们由衷的开心。多少瞬间,铭刻在了我的脑海。
今天,我也想硬核表白一下:因为疫情,我成为了病房里的人气“小黑”,而我也乐此不疲地被需要着。为大家服务,我很光荣!
生命之托,重于泰山。虽然每个人所贡献的力量有限,但是大家一起所贡献的力量将会是无穷的,疫情无情,人间有情。隔离疫情,并没有隔离爱!
武汉的春天来了,春意盎然,等疫情过去,我也想去拍拍武汉街头盛开的樱花,去黄鹤楼上登楼远眺,看一看那“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长江大桥,哈哈。
“小黑呢?”听,我又被呼叫了,我去忙啦……
来武汉半个多月了,渐渐地从病人、司机师傅、酒店的工作人员交流了解到武汉本来的样子。白天出发去医院时,透过车窗看到樱花已经开放,粉粉嫩嫩的,着实是小女生喜欢的模样;经过牛肉拉面馆门口时,被招牌上的图片吸引的直流口水;快到医院门口时,看到对面的晓宇火锅,也勾起了对成都的思念。
回到酒店收拾完毕,打开手机,看见妈妈几个小时之前发来的一张图片,是她的祖父在第二次国内革命中牺牲的革命烈士证明书,我反复看了几遍,更加明白自己当时为何执意支援武汉,想起基辛格说的那句:“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我希望我就是其中的一份子,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当好自己的小齿轮。
让患者享受“优质护理”
张洁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肾内科护师
3月4日 武汉同济医院 多云转晴
作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支持治疗手段之一,俯卧位通气已得到广泛认可。目前,逐步应用于重型新冠肺炎的患者救治中。
那么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如何让病人更易理解,操作配合.....这些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组里队员讨论研究,在参考了大量文献和指南后,我们用最短的时间高效地完成了题为“趴着比躺着更好,俯卧位通气”的宣传海报。
内容涉及“什么是俯卧位通气”“它的优势是什么”“如何正确操作”。为了便于熟知和记忆,编了一个顺口溜,并配以插图。
上午,在完成基础治疗和护理后,我们带着精心准备的宣教资料,到床旁,测量操作前的生命体征,现场指导患者如何舒适正确地摆放体位,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告诉他们这个操作的目的和优势。
叔叔阿姨积极主动提出问题,一再向我们求证姿势是否正确。因为宣传资料有限,他们用手机拍下来,说没事多看看,多学习一下。
一个小时以后,巡视病房时,一位阿姨还在坚持做。我说:“阿姨,不舒服时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会儿。”阿姨说:“你们的指导对我们有帮助,我还能坚持。”说完,她竖起了大拇指!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优质护理”的真正意义,让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享受专业性服务。
希望我们能用专业和技术,医护配合,早日打赢这场战斗!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QH2clfeLblWmZYqQgC0t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