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一心 抗击疫情

万众一心 抗击疫情

【中国网】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张水生:抗疫让我从医生变成战士,锻炼身体、控制情绪是战病魔的“利器”

作者:中国网张艳玲,北医三院张水生 来自:中国网 时间:2020-03-18 文章点击率:

中国网3月18日讯(记者 张艳玲)据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3月17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增确诊病例13例,湖北新增1例,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2例,累计确诊新冠肺炎80894例,累计治愈出院69601例,累计死亡3237例,现有确诊病例8056例。

记者注意到,17日,本土新增确诊病例1例,治愈出院病例近7万了,治愈率达86%。中央指导组成员、国务院副秘书长丁向阳曾表示,湖北、武汉疫情从过去爆发式增长已走向趋缓,如果防控措施落实到位,下降趋势不会改变。他同时强调,中央指导组将职守武汉,不去武汉之患、不解全国人民之忧、不获抗击疫情最后胜利,决不收兵!

这一切说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统一部署下,各地联防联控机制及严格管理等防控措施发挥了积极作用。疫情发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医疗专家及时研究调整诊疗方案,医护人员精心照料和治愈患者。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

为抗击疫情,国家卫生健康委协调全国医疗资源,组建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目前,组织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队等调派346支国家医疗队42600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1月26日到2月7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已派出三批137名医务人员挺进武汉,开展医疗救援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该院院长乔杰亲自带队出征,该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沈宁等随行。

该院普外科住院医张水生参加了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来武汉参加抗疫战斗。以下是张水生在前方发回的援鄂日志。

中国发布丨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张水生:抗疫让我从医生变成战士,锻炼身体、控制情绪是战病魔的“利器”

3月16日 武汉

3月6日,是我的生日。往年,自己过生日,就很简单,比平时多吃一个鸡蛋。当天上午,我收到了很多银行和基金公司的短信,我撇了一眼,没有太大的情感波动。上午,我们小组组织了一次小规模的党日活动,重温入党誓言。我想,应该不会有人留意我哪天生日。

中午的时候,我被通知去开会,进入房间,灯是关的......“难道,是给我过生日?”

我猜的没错。医疗队为我准备了蛋糕,组员陪我一起唱生日歌,还送给我精美礼物——有全体队员签名的我的自画像漫画,还有来自大后方北医三院科里的祝福视频,和我在隔离病房工作的视频。医疗队领导还送来鲜花。我非常荣幸,能在这个特殊时期,有这么一次令人难忘的人生经历。

日子虽苦,但是细品,甚甜!我在武汉收获了一群朋友、战友,一群可爱的人。

报名了

报名援鄂前,内心还是有点挣扎,想了很多。担心如果自己不幸……,父母怎么办?也曾担心自己是外科住院医,难有突出表现,甚至可能会拖团队后腿。但是,一次次的感动,燃起了我内心的斗志。建筑工、清洁工、志愿者、外卖小哥、饭店小老板……都能在这场战役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冲锋向前。我是三甲医院的医生,也能行。

2月6日下午收到消息,我和另外112名医务人员,作为北医三院第三批国家援鄂医疗队,千里驰援武汉。“5点培训,晚上就出发,具体时间等通知”。原想着,出发前会有一两天的时间去准备。一下子,懵了。终于,深刻理解了“军令如山律如铁,寒光一闪敌已杀”的内涵。匆忙收拾衣服、生活用品,参加科里的动员和培训,晚上10点发车先去机场,明早去武汉。

失眠了

说实话,从接到通知,一直到酒店,都没时间思考人生,这个时间段太忙乱了。在酒店一躺下来,思绪万千。这一夜,不敢看表,不知道几点才睡着,感觉三四点的样子;入眠后间断醒来,这是人生第二次失眠。记得第一次失眠是读本科时,那时因“强迫症”失眠了数天,最终通过自行心理干预平复。

2月7日早上醒来,吃完早餐就集合、去机场、坐飞机,飞机上,机长代表航空公司致敬并感谢了北医三院,内心瞬间激动了一下。

约莫中午时分到达武汉,空荡荡机场略有一丝丝凄凉。然后我们坐上去酒店的巴士,路上还是无人、无车,但是武汉是座美丽、现代的城市,道路上电子牌上致敬标语让我们觉得心理很暖。

从医生到战士

来到酒店,乔杰院长早就等候在大门口,迎接我们。

1月26日、2月1日,北医三院已经派出两批24名医务人员挺进湖北省武汉市,目标是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危重症患者救治。虽然,彼时病人数处于上升期,但国家层面的抗疫宏观架构清晰,即救治‘两条线’——一头是方舱医院,一头就是危重症病房。乔杰院长的任务就是建设危重病房,有效降低病死率,保障综合救治水平。

作为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领导组组长,乔杰院长联合北大第一医院、北大人民医院以及来自河南的医护团队,进驻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组建危重症病房。从病房改造到收治患者,他们仅仅用了30多个小时。

乔杰院长在着手扩建危重症病房的同时,也开始准备调集我们第三批113名医务人员支援。

2月8日,元宵节之夜,也就是我们第三批队员抵达武汉一天后,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北医三院137名援助鄂队员独立建制开辟危重症新病区。我参加了密集培训,开始正式上班,收病人。

上战场

第一个班是夜班,酒店到医院还有段距离,大约半小时车程。准备好可能需要使用的口罩、防护服等等,坐上了去医院的大巴车。感觉自己是要上战场了,面对未知,深深的畏惧,呼吸加快。

终于到了医院,按照培训的步骤,和消化科一同事一同穿防护服和隔离衣,第一次实战显得格外认真,穿完一整套装备后,觉得很热、很闷、有点缺氧,感觉瞬间开始出汗了,和同事一起缓缓进入隔离病房。进去大约2、3分钟后,护目镜就开始起雾了,越来越严重。眼前一片模糊。好在,和我一起进去了另一位大夫,护目镜起雾不是特别明显,不会影响临床诊疗,和我搭班的同事非常辛苦。

临近末尾,我发现护目镜上的雾逐渐凝结成水珠,并成股流到护目镜的下延,担心水珠滴下来,打湿口罩,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敢抬头。没办法,第一次进病区,就是这么衰。

再进隔离病房还是夜班。这次特意地、好好地压了压口罩上延的塑形条,好好地准备了护目镜。进入隔离病房,哇,明亮了很多,感觉自己身轻如燕。走路的速度都明显加快了很多。这次感觉好很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已经在武汉连续战斗了一月有余。一次次培训、一次次进病房实战,自己对疾病的认识也逐渐加深。自己也从一个啥都不会、行为慌张的小住院医,在同事们的帮助和感召下,逐渐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心中有信念的战士!

记得有一次,我去支援白班,等白班下来估计吃不上晚饭了。原组队长,提前给我打好了饭,放我房间门口。原组队员,竟然在我回到酒店后,在电梯厅列队欢迎,感觉自己好像是个衣锦还乡的功臣,内心很感动,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战病魔感悟

一次次面临死神,我总结出两点临床感悟:其一,平时锻炼身体很重要,再忙,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此次疾病,危重的病人和死亡的病人,大多数都是有着较为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他们平时也能正常的生活,但是病毒肆虐的时候,这种差距就能显现出来;其二,情绪控制很重要,遇事冷静,沉着应对。病房两例死亡的病人,都是有抵抗情绪,慌张、暴躁,这样人机不协调,缺氧更严重,加速了疾病恶化态势。

链接地址:https://www.toutiao.com/i680538908616609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