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一心 抗击疫情

万众一心 抗击疫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荣获“时代楷模”称号

作者:王丽 来自:宣传中心 时间:2020-09-25 文章点击率:

中宣部授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时代楷模”称号

9月2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等10个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英雄群体“时代楷模”称号,表彰他们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做出的卓越贡献,弘扬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6支医疗队组成的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获此荣誉。

中宣部授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时代楷模”称号

中宣部授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时代楷模”称号

中宣部授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时代楷模”称号

2020年开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一场疫情防控的全民战在全国打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全国统筹调派医疗力量,全国各省四万余名医务人员逆向而行,支援湖北。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六家医院医务人员组成的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驰援武汉。

中宣部授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时代楷模”称号

北医三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

接到任务,北医三院闻令而动,分别于1月26日、2月1日、2月7日,先后派出三批医疗队共137名医务人员,赶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紧急开展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

这是一支有情怀、有信念的队伍,三次48小时内开辟重症传染病隔离病房,率先推出隔离病房运行管理机制,有效保证了重症病人“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这是一支敢担当、勇作为的队伍,通过“三院方案”,即“拓展三部曲”、“诊治三部曲”、“感控三部曲”,为“提高重症救治率”,“降低病死率”提供了有力支撑。

白衣执甲 逆行出征

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是对党员干部政治定力和综合素质的重大考验。在这场抢时间、守阵地的战斗中,北医三院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援鄂抗疫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个个坚实的“脚印”。

1月25日,大年初一晚八点半,接到上级部署,北医三院紧急召开工作会议,组建援鄂医疗队。医院党政领导班子、相关临床科室和职能处室干部取消休假,迅速展开部署。

中宣部授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时代楷模”称号

北医三院第一批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

1月26日14时许,由危重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科等科室的20名医务人员组成的队伍,作为北医三院第一批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出征武汉,驰援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

中宣部授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时代楷模”称号

北医三院第二批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

2月1日中午,乔杰院长接到任务,3个小时后,她率领北医三院第二批国家援鄂抗疫队赶赴武汉。

中宣部授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时代楷模”称号

乔杰院长、沈宁副院长与相关专家前往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实地调研

2月2日,结束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实地调研后,乔杰院长于当夜参加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主持召开的工作会。虽然,当时确诊病人数处于上升期,但国家层面的抗疫宏观架构清晰,即救治“两条线”——一头是方舱医院,一头就是危重症病房。乔杰院长的任务就是建设危重病房,有效降低病死率。回驻地的路上,她开始思考组建危重症病房的方方面面。

第二天,作为北京大学援鄂抗疫医疗队领导组组长,乔杰院长联合北大第一医院、北大人民医院以及来自河南的医护团队,进驻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组建危重症病房。从病房改造到收治患者,他们仅仅用了30多个小时。

“全力救治病人,我们必须要跟时间赛跑。”乔杰院长在着手扩建危重症病房的同时,也开始调集第三批力量。

中宣部授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时代楷模”称号

北医三院第三批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

疾风知劲草,战疫显担当。2月7日中午,北医三院第三批国家援鄂医疗队到达武汉。一天之内,乔杰院长带领31名医师、100名护士、院感和医务工作人员共137人,于2月8日元宵节当晚9点,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独立开辟危重症新病区,接收危重症患者。

“三院方案”凸显国家队优势

没有特效药的传染病考验医护人员的基本功,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通过“三院方案”,从诊疗、管理、研究、感控等方面综合施策,一次次把病人从死亡线拉回来。

2020年2月1日,北医三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在进入隔离病房工作5天后,率先推出自制病历、病程、交班模板,临床路径等隔离病房运行管理机制,加入到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HIS系统当中,并在全院区推广。2020年2月16日,北医三院医疗队定制版工作手册出炉,内容涵盖了病房制度、诊疗常规、操作规范、管理流程等。一系列规范的出台,让医疗质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障。

中宣部授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时代楷模”称号

北医三院国家援鄂医疗队率先推出的病历、病程、交班模板

成功救治患者的基础是医护人员强大的专业能力和执行力。

2020年2月14日早上,队员们在查房时发现,一位68岁的男性患者在几日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且纯氧的条件下,血氧饱和度仍难以维持在90%以上,这表明其病情有所恶化。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队长、副院长沈宁与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副队长、危重医学科副主任葛庆岗迅速组织会诊,紧急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经过一系列抢救处置,患者转危为安。

中宣部授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时代楷模”称号

2月14日,北医三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实施首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在危重症病房,这样的紧急施救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北医三院医疗队采取三个有力手段救治重症病人。首先是创造条件积极开展机械通气、气管镜,包括及时开辟床旁超声检查等各项诊疗技术,积极救治病人。二是充分展开多学科合作模式,建立四维会诊平台。包括北医三院医疗队内部专家之间的多学科合作、北京本部远程会诊、北大医疗队会诊和同济医院的多家医疗队大会诊。一切只为合力去救治危重病人。三是充分发挥护理团队的中坚力量,依托北医三院“三米阳光”的护理理念,建立了“一对一管理小组”,保障了重症病人的治疗和护理延续性。

中宣部授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时代楷模”称号

北医三院国家援鄂医疗队队员为患者进行会诊

在医疗队的137人当中有100名护士,百人护理团队分成七个临床护理工作小组,设立总护士长、护士长及组长三级护理管理体系,对重症病人建立了“一对一管理小组”,确保重症病人的治疗和护理的延续性。

抗击疫情不仅是一场医疗战,也是一场心理战。

为了给予了患者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促进疾病康复,护理团队自制了很多鼓励卡片,放在患者床头;有夫妻俩分住不同的病房,护士便充当“传声筒”,并在条件允许时,把夫妻调到同一病房。医疗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关怀工作,把专业、温馨的“三米阳光” 护理文化洒向抗疫前线。

中宣部授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时代楷模”称号

护理团队为患者制作的卡片和礼物

面对人类从未遇到过的病毒,用科学的态度将感控做到位同样重要。建立起院感防控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形成双人进出、互相监督进出污染区的工作机制,建立了院领导—感控专职人员—每组感控专员的三级感染防控体系,形成了人人参与的院感文化。

“90后”党员获成长 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

随着三批队员成功集结,北医三院党委坚持把疫情防控一线作为发展党员的检验场,坚持把业务工作开展与党组织的建设有机融合,经医院党委会研究决定,在北医三院援鄂抗疫医疗队原有临时党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临时党总支,下设7个临时党支部融合7个医疗小组一起开展临床工作。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在这三批队员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分子。他们与党员并肩作战,深受感召提出入党申请,接受急难险重任务的党性淬炼和考验。

中宣部授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时代楷模”称号

特别是“80后”、“90后”年轻队员,他们学习能力强,在一线的临床实践中,利用快速网上学习的优势,结合医疗队和医院本部专家的意见,提出诊治新观点,积极调整优化病人的治疗方案。无论多忙,乔杰院长坚持每晚7点带着队员们进行病例讨论,开展文献学习。在武汉举办的临床研究和护理创新大赛上,年轻队员们提出问题,归纳总结,申请了多项专利。同时,他们积极探索疾病规律,开展了新冠患者血压、血糖、心功能、消化道、患者心理状态的管理及相关研究。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汇聚起更强大的战疫力量。共有14名同志在抗疫一线光荣入党,成为中共预备党员。与此同时,收到了75份入党申请书,354份思想汇报。

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武汉一线,充分肯定了医务人员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做出的重大贡献。北医三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第四临时党支部书记王奔和第二临时党支部书记吴超深受鼓舞,2020年3月11日,他们代表北京大学三家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34名“90后”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

2020年3月15日深夜,队员们盼来了总书记回信的消息。总书记在回信中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中宣部授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时代楷模”称号

总书记的回信极大激励了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和青年,“武汉的经历让我的青春更有意义!”他们一致表示,决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希望和重托,进一步坚定信心,坚守岗位,坚持到底。“努力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