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工作性质让我常常看到生命的脆弱和坚强,了解世事无常。业余时间我选择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北医三院门诊大厅学雷锋志愿服务岗,在北京野鸭湖冰雪马拉松的赛道旁,在无偿献血的活动现场,在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都能看到我的身影。全心奉献、回报社会是我的座右铭.
我叫曹志,来自北医三院急诊科,是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的护士,同时也是一名“85后”社会志愿者。2022年11月底,经过5年多的等待,我有幸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全国第14404例,北京市第549例。
希望通过我的经历,能让更多的人关注无偿献血的公益事业,因为有无数的热血英雄,让战胜病魔的期待变成现实。同时了解到造血干细胞的捐献、采集的过程是安全、科学、无损健康的。
5年前,我在三院社会志愿者工作群中看到北京志愿者参与无偿献血主题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配型成功的几率很低,需要莫大的缘分,于是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那是2022年9月的一天,北京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联系到我,告诉我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型成功,并询问捐献意愿。
身为一名护士,在急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需要输血支持治疗的病患,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这类血液病人群,工作的原因让我对患者需求有着更多的感同身受。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我从未动摇过,但是捐献过程是否复杂,捐献后的身体反应,多少还是有顾虑的,毕竟从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至今北京市才500余例。
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专业讲解让我清晰地知晓并打消了顾虑,之后按照流程和患者病情需要,依次完成了高分辨血液检测、体检、捐献者家属告知和单位访问,入院后连续5天早晚注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和等待采集。
身体壮硕的我,自从注射动员剂后明显出现肌肉酸痛、腰部骨痛的情况,伴有轻微发热,而我知道这一切症状都是暂时的,随着动员剂停止注射,这些症状都会消失。同时医生也会给予解热镇痛药对症处理,使我得到更好的休息。我默默告诉自己,一定坚持下去,达到最佳身体状态。
捐献当日,采集室内洒满金色的阳光,温暖舒适。我需要保持近5个小时躺在床上,因为血液要在身体里进行40余次循环,经过分离机将造血干细胞分离出来。
采集的过程非常成功,最终分离出187ml造血干细胞,带着满满的爱,在红十字会专员的护送下去完成使命,愿这份生命的礼物给对方整个家庭带来温暖。
相对于造血干细胞捐献,无偿献血更加容易,希望社会上更多的人都可以参加到无偿献血行动中,加入中华骨髓库,一起为社会奉献爱心,为血液病患者传递生命的希望。
今年,是我成为社会志愿者的第九年。在急诊繁忙的工作中,我看到了太多焦虑、无助和迷茫的眼神,这唤醒了我想做“一件事儿”的初心。医院的培养使我懂得感恩之心,感怀之情,在我心中播洒下“博爱、责任、奉献”的种子。
一切的机缘要回溯到2014年的初夏,我无意间看到北医三院招募社会志愿者的消息,随即留下联系方式。某天的清晨,我骑行在郁郁葱葱的树荫下,微风徐徐拂过脸颊,凉爽舒适,此时一个号码打破了宁静:8226开头。
电话那边传来一个爽朗的声音:“请问是曹志吗?我是北医三院服务管理办公室,我们正在筹办志愿者团队,你是否有意向加入这个大家庭?”就这样,开启了我与众多志愿者的同行之旅。
在三院门诊大厅,你会看到一袭身着红马甲的社会志愿者,经过培训,走上学雷锋志愿服务台,帮助解答患者疑问。
记得一年晚秋,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孤身一人来到服务台,询问后得知老人与家属走失,因为没有手机又记不住电话,急得团团转。我与志愿者同伴将老人护送到先前就诊过的科室,在分诊台护士和接诊医生的帮助下与家属取得联系,此时家属也正在每个楼层焦急地四处寻找。亲人赶到后,老人对着我们举起大拇指说:“感谢志愿者,感谢医院,你们都是好人”。
谁都有老的一天,在陌生环境会有不适应和不安。我们的这支由社会爱心人士组成的北医三院社会志愿者服务队,目前已经有270余人,除了就诊导引、自助设备帮扶与指导外,还作为患者就医体验官,从患者视角和服务者视角,将就诊的真实需要反馈给医院,成为提升就医满意度、助力老年友善医院建设的重要力量。我们也都从青涩中走来,医院为团员青年设立会务服务、语言翻译、专家门诊助理等多个志愿服务项目,已有6000余人接受上岗培训,同时走出医院开展关爱活动,愿我们的志愿服务能传递温暖、带来浓浓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