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院文化 > 人文三院 > 正文

三尺讲台上的医生爷爷

作者:毛节明 来自:宣传中心 时间:2022-09-09 文章点击率:

一次偶然机会,看到一位医生办公室书柜上并列放着几个不规则的干花花篮。不经意间笑问:“这原本就是干花?”

对方回答:送来的时候是鲜花,有我接到的第一个教师节礼物,都是学生送的,舍不得丢,就自然风干了。

禁不住被她朴实的话语感动。

“北医三院”全称有两个,一个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另一个是“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这里既是医院,又是学校,许多专家既是“主任医师”,又是“教授”。在这里,作为一名专家,除了看重自己医生的身份,教师的身份也格外被珍视。

在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北医三院融媒采访了医院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资深委员、曾荣获北京大学和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的心血管内科专家——毛节明教授。

三尺讲台上的医生爷爷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领域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曾荣获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德医风风范奖”、北京大学医学部桃李奖,北京市、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奖,2021年度荣获北京大学教学成就奖

问:毛教授,教师节马上到了,先祝您教师节快乐!您从事临床、教学工作近60年,热爱医学、热爱教学事业,深深感染着周围的所有人。您也曾是一名医学生,请您为我们讲一讲您和您的老师们的故事。

答:我是60年代进入的北医,做学生时,有几位老师我这一辈子都忘不掉。比如教生化的王夔老师等。我后来在做老师的过程中,很多地方是在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们。

进入三院实习,印象深的老师就更多了。

三尺讲台上的医生爷爷

1963年夏,毛节明教授(右一)与同学在北医三院合影

记得当年在儿科实习,带我们的是个小大夫,就是后来的儿科主任叶鸿瑁老师。他那时候的年纪比我们大不了多少,但真是个好老师,手把手教我们,态度又好,讲得又细。

三尺讲台上的医生爷爷

叶鸿瑁教授

记得当时我去看病人,他只要手头没事,就会到我身边,什么也不说。如果发现处理有问题,马上就纠正我。完事之后,还经常会在纸上画图表给我,帮助记忆。

我的实习并不一帆风顺。曾在查房时被老师轰出去了,那是在妇产科,是张丽珠老师。当时有一个宫外孕的病人,吃了中药。我汇报病情时最后一句是“除了以上药物,她还服了中药。”

三尺讲台上的医生爷爷

张丽珠教授

其实,我把所有的检查结果都记得牢牢的,唯一就是没有看处方,了解中药。张老师严厉地说:

“你不知道有哪些中药,这些药的作用也就都不知道。你是准备就这么对付过去了?回去把这药方好好看看,现在不要跟着查房……”

当场,我的脸刷的红了。从此以后,每次查房前,我一定把病人所有情况了解清楚,不懂就赶紧去查。其实对于学生来说,老师严厉能够让你多学东西,当个好大夫必须得真本事。特别愿意看到张老师听完我们完美汇报后的笑容,特别慈祥。

后来服从分配,我成为了一名心血管内科医生。当我做导管术前刷手、穿手术服时,常常想起当年在普外实习时周孝思老师的话:

“刷手要再向上一点,和手腕的距离不够……这些你要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

三尺讲台上的医生爷爷

毛节明教授在心血管内科导管室

周老师总是自己刷完了不走,盯着我看,纠正动作,提醒我注意周围不要碰到别人。

三尺讲台上的医生爷爷

周孝思教授

老师的话,学生受用终生。只有自己养成习惯,自身严谨,才可能很自然地告诉学生这些细节。

问:回顾您的学习、工作经历,您有没有遗憾?

答:有的,60年代,刚刚入职不久的我漏诊过一个病人。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多检查手段,完全要靠物理诊断,我记得王世俊老师帮我分析:你错在哪里,为什么错,这种错误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这件事,我记一辈子,我也会经常和学生们提起。

三尺讲台上的医生爷爷

王世俊教授

今年是王世俊教授百岁,王老师是个地地道道的好老师,好大夫。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平易近人,要求也很严格,在自己专业方面,很强。王老师不求名利,扎扎实实,通过一言一行培养着我们,感染着我们。

行医,就是如履薄冰。

问:这样严谨的教学精神,通过一代代传承,一定能够让学生获益。在教学过程中,您是怎么做的?

答:是的,严谨要成为一种自然,一个习惯。我现在对学生也是这样。

听学生汇报病例时,遇到心脏瓣膜有问题的病人,我会追问:“这个病人的杂音性质是什么?位置在哪里?还有没有其他外周症状?你没有提,是没有想到还是漏了?如果没有想到,回去好好学学,目前掌握的是肤浅的;如果漏了,就意味着你对这些体征不够重视……”

只要我出诊边上有学生或全科医生,我都会想办法让他们能够融入进来,了解问诊的逻辑和诊断过程。比如高血压的病人有没有家族病史,家人有没有猝死的,一定要多问一句。

我们是在培养医生,未来他们也要给病人看病。

问:您是如何看待医生、教师这两个身份的?

答:在三院工作,我们是双重身份,就像孪生兄弟一样。医疗很重要,但教学绝对不能可有可无,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更是我们的本分,医教研是相互促进的。

三尺讲台上的医生爷爷

毛节明教授与学生

永远都不要把自己仅仅看成是一名医生。从一开始就要知道当老师的责任,你带的那些学生未来将是你的同行。5年、10年以后,你们可能就会在一个团队里工作交流。你的一言一行影响着他们,未来,在他们身上会看到你的影子。教好每一个学生,要具备一定的道德品质、医疗技术、人文知识、社会交流的能力,这就是“全人教育”。

三尺讲台上的医生爷爷

毛节明教授指导学生

问:在这种双重身份下,如何做好传道、授业、解惑?

答:医生和老师,纯洁而又崇高,神圣不能玷污。

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好人,就是要有爱心。这份爱心,是任何时候,对待任何人。包括你的病人、同事,也包括你的学生。在医院,我们首先要考虑病人的利益,整个医院的荣誉,整个医疗界的荣誉。

三尺讲台上的医生爷爷

毛节明教授在心血管内科导管室

再有,就是尊重。尊重老一辈,尊重各个岗位的同事,尊重学生。我经常和学生说,要尊重你的病人,谢谢病人为你的付出。老师通过细节把自己对病人的尊重表现出来,学生会跟着学,身教重于言教。

第三,就是诚信。不少学生上课前会提前预习,有时候问得很深。老师不能简单回复,需要琢磨,有时甚至得说“老师回去再查一下,明天回复你。”这是承诺,不能失信。如果课后自觉不能很通透地告诉他标准答案,要如实告之,介绍这方面更专业的老师去解惑。

在不断求技、修炼、领悟的过程中,您认为做一名好学生,最关键的是什么?

最关键的就是——勤快!

我记得当年生产实习,科室早上8点交班,我一般不到7点就到了。到病房后,我会帮着护士做些事。你越勤快,会觉得越幸福。如果不这样,倒是轻松了,但会很痛苦,学不到东西。

学习要靠主动,多到病房里转转,多了解病人。记得当时我离开病房,不少病人舍不得让走。真正了解病人的疾病,甚至他的家庭问题,他的思想波动,治疗自然会更好。

所以,治疗不是单纯靠药物。

作为医学生,面对病人更多的是在学习、成长。所以,心中应该对患者葆有一份感激之情,在与患者沟通时,为患者操作时,会是不一样的。

现在生活节奏比较快,我也曾见过有些学生因为时间不够用而焦虑。这没有办法,医生永远没有下班的时候,有病人就下不了班,半夜里头你也得上班。做医生,要有奉献一辈子的思想准备。

问:当医生,当老师苦不苦?

答:当然苦!但当医生的幸福也是其它任何事情都不可比拟的。当你把病人抢救成功,尤其是把病危的病人给救活了,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这就是医生的幸福!

那什么是教师的幸福呢?

教师的幸福,就是你的学生一个个都成才了!被社会认可,被患者认可,可以通过你的传授,也去为患者治病了。

教师和医生是最神圣的职业,一个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一个是人类生命守护神。灵魂与生命加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真正的人。

“在临床医学院又能当医生给病人看病,又能当老师教学生。你说,天下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好的工作吗?没有了,真的是没有了!”

毛大夫由衷地笑了。

后记:从64年进入三院,毛节明在这里工作了一辈子,从未离开过这里,他看着北医三院一步步发展壮大。提及他眼中的北医三院,毛节明表示,永远有一种青春活力,欣欣向荣,有一种向上的劲头,一股越来越强的凝聚力。

在这里,你待不住!逼着你要向上,要追求卓越。我特别热爱三院,如果把三院比做一个人,我觉得三院就是一个永远活力向上的年轻人。在这里,我永远也不会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