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时报》(2016年12月30日第26版)
10多年前的一天,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喉科病房,一位特殊的男病人流着泪、跪在病床上,给该科马芙蓉主任叩头致谢。他21岁,脚上戴着镣铐,因入室抢劫进了派出所,因为连着几天喊头痛欲裂、右耳疼,被送到医院。
马芙蓉丝毫没有因病人的特殊身份区别对待。男子被诊断为右侧中耳胆脂瘤,伴有颅内感染。考虑到病情又急又重,她紧急调配病床,亲自上手术台做了4个多小时的耳显微外科手术。当晚8点多,男子从麻醉中苏醒,看到正在查房的马芙蓉,只挤出一句话:“我特别饿。”马芙蓉回到办公室,立刻给餐馆打电话:“订一份疙瘩汤,再加2个鸡蛋,送给35床今天做手术的病人。”第二天早晨,便有了跪谢的一幕。
“进到医院的人,无论地位高低、贫富贵贱,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需要我们一视同仁地去尊重、去呵护。”马芙蓉告诉记者。正是这份对生命的敬畏,马芙蓉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更多。为了和听力不好的患者沟通,她用纸笔代替嘴;为了帮贫困失聪儿童重返有声世界,乳癌手术后一年,她奔走协调设立了“芙蓉爱耳基金”……她从医几十年的点点滴滴,让很多病人感叹“德艺双馨”、“遇到您是我们的福气!”
马芙蓉说,做医生是一辈子做“菩萨”、做善事,必须得有一颗慈悲心,要让病人感觉看病“值”。“无论社会如何变,医道亘古不变:用博大胸怀和精湛医术去救死扶伤,上达天意,追求真理,下对人心,脚踏实地。”
原文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smsb/html/2016-12/30/content_17396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