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2018年,正值北医三院建院60周年,职工有话要说...
曹开江,北医三院图书馆
榜 样(北医三院“亲历”系列征文选登)
什么是榜样?榜样是楷模,榜样是值得学习的,榜样影响人的思想,榜样影响人的行为,榜样影响人的成长。好的榜样,能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积极地影响,能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我刚到图书馆工作时,图书馆的每个工作人员都要轮流前台值班,这时总会遇到老专家。
印象很深的是杨文质大夫,当时他已经是非常著名的专家,我们请教他是如何做到的?他说,一个外科大夫首先要有好身体,值夜班时常常会遇到抢救病人,但第二天赶上查房依然还要继续工作,好身体是工作的保证。业务要不断的提高,不但向同行学,还向别的科室学,也要向下级大夫学习。
“哦,还要向下级大夫学习?”
杨大夫说大医院严格规定换药后要在消毒的伤口上再盖上一层无菌纱布包扎,他看到一个进修医给患者换药,消毒后没有放纱布,完全开放式的,观察后发现居然伤口好的更快,他说有些伤口换药后可以不用放纱布的,这些教科书上没有。别人认为进修是来学习的,我们也要学他们好的经验。
杨大夫不仅业务精湛,而且还积极的做科普讲座,那时候没有学分要求,但每次他的课听众挤满了教室,他把非常专业的知识讲的通俗易懂,期间还妙语连篇,教室里常常传出阵阵的笑声。
印象很深的陈浩辉大夫。我经常值图书馆的夜班,当时下班后到图书馆看书的人很多,最常见的是陈浩辉大夫,他常常沉浸在书中,以至图书馆下班时间到了他也浑然不知。这时我要鼓足勇气对他说:“陈大夫,图书馆该下班了。”他恍然的抬起头表示抱歉,临走前再借上好几本书,应该是他没看完的,准备回家接着看。
多年后,我邻居的一个亲戚谈起陈浩辉大夫,说她自己做了好几次手术,最后一次多亏遇到陈大夫,当时她是重度胰腺炎,处于病危,陈大夫不分昼夜,用尽各种方法,不仅西医的急救,甚至中医的艾灸都亲力而为,最终将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如果不是陈大夫,她早已不在人世了,当时她并不认识陈大夫。而这,已经是20~30年前的事了。一个又一个被认为救治难度极大,甚至救治无望的病人,都被抢救过来,陈大夫让更多危重病人看到了希望。
当时只有世界发达国家有ICU,在陈大夫的积极推动下,三院成立了ICU,之后有更多被认为毫无希望的病人被奇迹般救活了,有本市的,还有外省,他们甚至冒着路途遥远的危险将危重病人送到我院ICU救治,被救活的病人重返了工作,有的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
印象很深的赵鸣武大夫,因为赵大夫医术非常精准,图书馆人员都喜欢向他请教,虽然有时都是些非常小的问题,但他都是很认真的听我们说,他的诊断非常明确,绝不模棱两可,也从不过度治疗,甚至告诉我们不用用药,过几天就好了,我们非常信任他。
记得非典期间,人与人之间绝对保持一定距离,说话都带着口罩,如果不得已手碰了某个地方都要消毒好几遍,病人生病只要能扛住都躲着医院远远的。他作为专家去给非典病人会诊,没有慷慨的言辞,就像平时给患者看病一样,依然那么平易近人,那么温文尔雅。面对非典,他是那么的坚定,坚守责任,勇于担当。那时,他已经不年轻了,这让我想起魏巍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
印象很深的傅贤波大夫。当时我写毕业论文,我对MEDLINE上84年至93年间关于胆结石治疗方法的词频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呈上升趋势,但在93年开始曲线向下,而当时我院正向卫生部申请举办腹腔镜学习班,向全国推广腹腔镜。
统计结果与现实出入很多,我找到了傅大夫。傅大夫说,要根据统计结果去分析,另外就是我写的词语不够专业。傅大夫分析:之前曲线上升,而93年曲线向下说明这种技术已趋成熟,而创伤小的治疗方法将会相继出现,腹腔镜目前仅用于胆囊,也许将来还要用于妇科、耳鼻喉科,甚至脑外科。
那是1993年统计的结果,如今,微创外科已是大趋势,这种前瞻性的推论没有傅大夫的指导我是不可能认识到的,而且傅大夫将我写的不专业的话全部进行了修订。之后我常向傅大夫请教,他要求非常严格,尤其是数据绝对要求准确,甚至被统计的数据来源真伪都要甄别,稿子更是无数次的修改。那时,我真感到苦不堪言,想差不多就行了,而在傅大夫这里是绝对不允许的。
后来,我的论文获得优秀论文,我非常惭愧当时的想法,深深的感谢傅大夫科学严谨的指导,作为当时《中国微创外科杂志》主编的傅大夫,不仅仅是对我,对所有来稿都是严格把关。傅大夫以他学者的睿智,专家的严谨,不仅严于律己,同时也影响我们。
今年是医院60周年,我马上也要60岁了,三院有无数个像杨文质、陈浩辉、赵鸣武、傅贤波这样的老专家,他们嘴上不说奉献,但行动里都是奉献。他们不求索取,收获的是钦佩与尊敬。他们不仅是那个时代的楷模,也是我们今天的榜样。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