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院文化 > 人文三院 > 正文

了不起的三院人 | 梁瀛:先抗疫,后援藏,践行医者使命

作者:梁瀛 来自:本网 时间:2021-02-13 文章点击率:

2020年,在武汉一线新冠肺炎危重症救治病房北医三院人“在场”,在雪域高原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北医三院人“在场”,在山西大宁、甘肃环县健康扶贫北医三院人“在场”,在延安、在崇礼都有北医三院人“在场”。在北医三院本部、在各个院区,从疫情防控常态化到复工复产所有北医三院人都“在场”。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的一句话“每个人都了不起!”对!每一个北医三院人都了不起!此时此刻,新春佳节,这位了不起的三院人与大家分享她的2020。

崔丽艳,北医三院检验科主任。

梁瀛,北医三院第六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2020年春节大年初五,那天我是下夜班,正在家里和孩子们享受天伦之乐,突然电话铃声响起,那头是医院医务处副处长、也是和我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并肩战斗多年、与我“亦师亦友”的周庆涛老师的声音,通知我从次日开始,到感染疾病科(发热门诊)协助胥婕主任开展新冠肺炎筛查、诊治以及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去吧,你是呼吸专科大夫,现在国家需要你,医院需要你,是体现你价值的时刻,千万小心,做好防护!”妻子叮嘱的话语平静而关切。刚过完4岁生日的小女儿,也过来抱住我的大腿说:“爸比,祝你成功,我会想你的”。平时很活跃的大女儿,默默地往我的钱包里塞了一张纸条:“爸爸:祝你万事成功,身体健康,平平安安!”两个女儿以往从未表现过的懂事,那一刻我的眼圈湿润了……

“我有一种临危受命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作为“八零后”,我没有经历过2003年“非典”的洗礼,直面新冠肺炎疫情,我有一种“临危受命”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当时在未知的新发传染病面前,坦率地说我心里有过恐惧、也有过彷徨。初到发热门诊的时候,胥婕主任、李晓光主任、周庆涛主任、孙月梅护士长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为大家鼓劲,消除各种不良情绪,稳定军心。李璐、邓忠华、康永峰、苏元波、林菲、陈静、张碧莹……这些长期坚守在发热门诊一线的小伙伴们,无私地给予我最大的支持和帮助,在这样一个充满温馨和正能量的集体中,我见证了三院人的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精神,这使我很快度过磨合期,工作迅速走上正轨。

一天早上,我正准备更换防护服进入病区查房,小灵通里就传来一线急促的呼唤:“梁老师,120送来一个发热的高龄患者,喘得很厉害,而且神志不太好,监测氧饱和度只有七十多,已经送到发热门诊抢救室里,麻烦你快过来看一下吧!”我心里一紧,迅速把防护服、口罩、护目镜、鞋套、隔离衣穿戴完毕,三步并作两步冲进抢救室里。

经过详细的流行病学史调查、病史询问和初步体格检查后,我初步排除了新冠肺炎,考虑病人为重症肺炎、呼吸衰竭、脓毒症。正好前几天医院给发热门诊配备了几台全新的无创呼吸机,我果断指示,把无创呼吸机推过来给病人实施无创通气。很快,无创呼吸机就位。我在呼吸ICU工作多年,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也是我的家常便饭之一,但呼吸机管路的连接、面罩的佩戴,基本上是由我们呼吸ICU的护士熟练完成。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能独立完成这一系列操作吗?

我努力地使自己平静下来,一点一点回忆我在做住院总医师时操作呼吸机的每一个细节,终于,在几分钟后,无创呼吸机正常工作,病人的氧合状态也在一点一点地好转,神志逐渐改善。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松了一口气,抢救室外面的家属情绪也渐渐平静。我记得那天胥婕主任很满意地看着我:“梁瀛,有你在我们这里,真是太好了!”我想,这也许正是我们呼吸危重症专业的价值体现之一吧。

在发热门诊的3个月很快就过去了,从刚来时的忐忑不安,到临别时的恋恋不舍。我清楚地记得,五一劳动节那一天,是我最后一次在发热门诊查房。我在清洁区换好防护服,步入留观隔离病房,和陈静大夫一起查房看完病人,处理完医嘱,我在离开病房之前,一股暖流涌上心尖,鼻头一阵阵泛酸......在这里虽然只有短短3个月,已经有太多的人和事值得我去回忆、去学习。

才下抗疫一线,如今又去边疆

2020年7月31日,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我又再次收拾行囊,作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第六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长,踏上了拉萨这片神奇的土地。拉萨,有“日光之城”的美誉,我们医疗队援助的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就坐落在城市中心地带、布达拉宫的东侧。改善当地的医疗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我能为如此伟大的系统工程添砖加瓦,尽微薄之力,觉得踏实、自豪。

在我第一天进入医院的时候,医院呼吸科边玛措主任亲自开车接送,边巴穷达老师不顾自己腿脚不便,帮我把行李箱送到了医院的宿舍,佘晓莉护士长准备好了一把遮阳伞送给我,告诉我用这把伞可以挡住拉萨强烈的紫外线,保护好皮肤……拉萨同行们的真挚、热情、善良、周到,让我感动不已,也让我找到了家的感觉。

拉萨的病人是淳朴的,在这里,藏族同胞们亲切地称呼我们为“安吉拉”,意思是上天赐予为他们解除病痛的天使。尽管语言沟通上存在一定障碍,但并不妨碍彼此间心灵上的交流。

那是冬日的一天中午,我接到急诊科电话需要我去参加全院急会诊。我赶到急诊抢救室,看到床上静静地躺着一位“波拉”(老爷爷),他皮肤黝黑,身躯干瘦,神志淡漠,气若游丝。检查结果显示他的转氨酶、胆红素显著升高、血小板减少,血气分析提示严重的低氧型呼吸衰竭。在病史询问中,我得知病人既往长期吸鼻烟,我判断他的病因很可能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而神志的改变、肝功能的异常、呼吸衰竭是上述病因的并发症。

在全院会诊上,我向急诊科主任表示:“这个病人交给呼吸科吧,床位我们马上协调。”

第二天上午,我带着病房的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一起重新梳理了这位老人的病史和辅助检查,为他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纠正缺氧、改善通气、营养支持、纠正血小板减少……三天以后,“波拉”的病情开始好转,神志已经完全清楚、黄疸消退、血小板基本恢复正常,当我们查房走到他床旁时,他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糌粑、喝着酥油茶。看见我走到他身边,他伸出大手用力握住我的手,笑容慈祥。

“老先生,您认出我来了吗?”我问道。

“谢谢,谢谢你,安吉拉!”他操着不太纯正汉语回答我。

他可能并没有完全听懂我的话,但从他看我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在抢救室里会诊的情景他是有印象的。

不知不觉间,我们的援藏之旅也过去半年了,在这半年里,我收获了鲜花、友谊和掌声,心灵也得到净化。

2021新春寄语

回想2020年,上半年在抗疫,下半年在援藏,这种特殊的经历,我相信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感谢北医三院这个温暖的集体,让我拥有这段难忘的经历。2021年,北医三院,再创辉煌!扎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