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单位完成的下列项目拟申报推荐2019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特进行公示。公示期:2019 年 4 月 1 日至 2019 年 4 月 8 日,公示期内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您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科研处 (公示单位科管部门名称)反映。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张文,82265883
公示内容
项目名称:症状性骶管囊肿新分型和手术治疗
完成单位(含排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完成人(含排序):孙建军,谢京城,陈晓东,刘彬,杨军,于涛,马长城,李振东,林国中,张嘉,司雨,韩芸峰,吴超,王涛
项目简介(600—1200字,与申报推荐书“项目简介”一致):
骶管囊肿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神经系统常见病。患者表现出来的坐、站不宁,到无法完成必须依靠直立体位才能进行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时,那就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治疗。针对骶管囊肿的临床分型、治疗手段等方面,国内外学术界没有明确的共识,本项目组潜心研究骶管囊肿近20多年,近几年在骶管囊肿临床分型、制式化手术方式方面有开创性观点和措施,且发表多篇影响深远的国际性文章,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可和推崇。简介如下:
1、关于临床分型。
Tarlov首先定义神经根型骶管囊肿,然后Nabors等将硬脊膜囊肿分型改进为三类,这一改进后的分型为广大学者认可并推广,但遗憾的是该分型没有和对应的手术方式关联,所以Nabors临床分型没有对临床治疗带来具体的指导性意见,从而改善骶管囊肿的预后状况。
2013 年,我们根据骶管囊肿内是否有神经根,将骶管囊肿分为神经根型和无神经根两型,神经根型又可分为囊肿内和贴壁两型,无神经根型又可分为根袖腋部和硬膜囊末端两型。这一临床新分型直接和不同的手术方式对应关联,并为改善临床预后提供了指导和帮助。2015年又指出无神经根型中的硬膜囊末端亚型骶管囊肿,常伴发脊髓栓系,应属于特殊的终丝囊肿范畴。这和早期Tarlov和Nabors提出的临床分型有了创新型的差异,根据我们提出的简洁骶管囊肿分型,有利于指导后续制式化的手术方式。2016年,Weigel R等引用我们发表的文章,大篇幅强调简洁临床分型对有效治疗骶管囊肿是非常重要的。
2、对含神经根型骶管囊肿手术治疗。
忽略或无视恢复神经根袖正常解剖结构的手术方式,常发生囊肿残留、复发,或者损伤内含的神经根,出现神经根激惹性不适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强调确定神经根在囊肿内或贴内壁,切除多余的囊肿壁,重建神经根袖。对仍呈微膨状态的袖套,以双极电凝烧灼使之皱缩,建出神经根袖的正常外径和形态。经三年多的跟踪随访发现,薄弱的神经根袖虽经重建,但仍不能完全杜绝术腔残留积液、残留小囊肿和囊肿再发。我们继续改进,创新性提出运用3D打印硬脑膜加固成型另外一层根袖,术后空腔积液、残留小囊肿的现象得以有效控制,相关的两篇文章在2018年分别发表在国际期刊上。
3. 对无神经根型骶管囊肿手术治疗。
我们之前,鲜有针对无神经根骶管囊肿有效治疗的文章发表。我们提出确定囊肿内无神经根时,切除多余的囊肿壁,缝扎囊肿颈,强调恢复硬膜囊末端或终池正常解剖结构,基本解决了囊肿残留和复发的问题。如为特殊类型的终丝骶管囊肿,囊颈缝扎的同期行脊髓栓系松解术。
经创新型术前诊断、临床分型和精准的手术方式,骶管囊肿患者的术后效果显著改善。这些理念在多年全国脊髓脊柱学习班得以充分推广,在多次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分享,成功有效的治疗方式得以在国内大中型医院推广应用,在好医生网站有专门骶管囊肿的继续教育课件,今年申获北京市骶管囊肿新分型和治疗新进展学习班。有效的缓解了患者的病痛,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收到积极的社会效应和可观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