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科普 > 正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食品入口 防病关口

作者:人民日报海外版 来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时间:2015-04-18 文章点击率:
媒体 人民日报海外版 疾病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4月17日第14版)

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含有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的食品可导致腹痛、恶心甚至癌症等200多种疾病。每天都有上万人患病,上千人死于可预防的食源性疾病,而约有40%的食源性疾病都发生在家庭中。由此可见,食源性疾病已成为人人身边的“潜在杀手”,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迫在眉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日前特此举办了“世界卫生日”主题开放日活动,旨在说明食源性疾病对身体的危害,让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控制食品中的微生物风险因素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病原体使人体患上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一般情况下,食源性疾病由少数病原引起,如病毒、寄生虫或细菌。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引起肠胃炎,并危及到那些因年龄或免疫功能低下而特别脆弱的生命。

在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原因中,由生物因素构成的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占到84%以上,其中包括17种病菌、18种寄生虫和7种生物毒素。由此可见,控制食品中的微生物风险因素,对保障食品安全有多么的重要。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部郭云昌副主任认为,目前我国对于化学性污染的重视程度远超微生物污染,而实际上2014年的数据表明,不安全食品中的微生物造成的食源性疾病所占比重为29.5%,已超过化学性污染所占比重。

“我国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主要发生在集体食堂、家庭、餐饮服务单位。随着工业化食品更多地走上我们的餐桌,工业化的食品而导致某种致病菌引起大规模的中毒的风险会加大,需要做好预防性管理。”郭云昌说道。

不洁饮食致肠胃疾病占多数

近日有报道称,美国堪萨斯州已有3人死于与“蓝钟”冰淇淋相关的李斯特菌病爆发。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发布质询函,正在确认蓝钟公司生产的冰淇淋产品是否与确诊的李斯特菌病相关。

对此,北医三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薛艳认为,目前消化科门诊尚无此类情况,但在就诊患者中,因食用不洁饮食导致的肠胃疾病仍占多数。

“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在街边食用不熟不净食物,比如麻辣烫、烧烤或者火锅。这些食物因没烧熟煮透,或者加工生食过程中消毒不当,很容易造成细菌污染,一旦沙门氏菌、弯曲杆菌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等这些细菌进入人体体内,就很容易引发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症状出现。”薛艳强调:“食源性疾病每年影响数百万人,有时导致严重甚至致命后果。谨防食源性疾病首先就要管住嘴,勿食不洁食物。”

春季是细菌滋生的活跃期,也是经过冬季贮藏的蔬菜易产生有毒物质的季节,稍不注意就会发生细菌性、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

对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特别提醒,春季外出游玩聚餐时,勿食毒死、病死或死因不明的家畜、鱼虾等;也不要食用任何腐烂发霉的食品、饮料。外出烧烤应到正规超市购买合格肉制品,不购买不食用不认识的菌类和野菜。除此之外,像海鲜这样易携带寄生虫类食物,也一定要煮熟后食用。

预防食源性疾病应掌握五要点

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是当前世界上较为突出的卫生问题之一。预防食源性疾病刻不容缓。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五要点包括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做熟食物、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等方面内容。遵循五大要点,不仅能够防止食用受污染食品招致的疾病,而且能预防因处理受染动物带来的疾病如禽流感。

郭云昌说,预防食源性疾病,应特别重视案板生熟分开等细节,这可有效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此外,还应养成饭前用肥皂或清洁剂洗手的习惯,剩饭剩菜再次食用前应充分加热。“一旦发生食物中毒,应立即到医院化验检查。早发现、早通报、早处置,可以防止食品安全隐患的爆发。”郭云昌说。

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华梅指出:“食品安全五要点”涵盖了食品处理和制备过程中的基本原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掌握的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技巧。只需要采取“洗手”、“做熟”、“冷藏食品”等简单措施,就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据了解,预防食源性疾病的食品安全五要点是由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在各国公认有效且普遍实施的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国家食药总局王三虎副巡视员表示,食品安全五要点是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措施,对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指导家庭烹制食物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5-04/17/content_15550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