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科普 > 正文

【中国科技网】防脑卒中 从娃娃就得开始

作者:中国科技网 来自: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5-11-15 文章点击率:
媒体 中国科技网 疾病

——《中国科技网》(2015年11月13日)

很多人误认为脑卒中是老年病,实际并非如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神经科主任李焰生教授指出,脑卒中不是病,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并且这种结果有着非常强大的杀伤力。如果神经细胞缺乏足够的氧气供养,几分钟内就会死亡。接着,受这些神经细胞控制的身体机能也会随之失去作用。由于死亡的大脑细胞无法替换,因此脑卒中造成的后果通常是永久性的。

虽然脑卒中的好发年龄为65岁以上,但是,幼年的肥胖容易增加心脏病和糖尿病的危险,而后两者都会使得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因此控制儿童肥胖,避免儿童过多摄入脂肪含量高的食品以及高糖饮食对于脑卒中的预防是相当关键。

心血管医生最怕见到小胖墩

心血管医生最怕看到一个场景,家长乐滋滋地领着一个小胖墩,“让人感觉很揪心,”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称。孩子现在多半都是家庭的主角,他们的生活方式往往是大人的缩影——家长不爱动,也就不爱带着孩子动;大人青菜吃得少,又怎么能让孩子多吃呢。更令人担心的是,胖孩子不用等到成年,血脂、血压可能都有问题,长期下去就会加入心脏病的后备大军。而最气愤的是,家长们对此浑然不知,还觉得孩子营养挺好。

这些例子让胡大一有了心脏病“家庭预防”的概念。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1》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每天有9590人死于心血管病,这意味着每10秒钟就有1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这么多的人因病死亡,光靠心内科医生天天对着患者念叨饮食平衡,坚持运动,家庭成员没有参与,基本上是白费力气。

不过,孩子之间也有差别,从临床上看,心血管病有家族遗传性,父母均患冠心病的子女比父母无冠心病的子女发病率高4倍,这类孩子尤其需注意预防心血管疾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营养生化研究室主任常翠青补充,小孩子喜欢蹦蹦跳跳,运动量易达标,要格外关注饮食健康,特别是限盐。孩子味觉适应力在4岁前是关键时期,过了7岁味觉便成熟。一般1岁至6岁的儿童,每天吃盐不应超2克;7岁至13岁的儿童不应超过5克。家长做饭要有技巧,比如最后一道汤最好不放盐,用蘑菇、虾仁等提鲜就行。

脑卒中的预防应该是终身的

李焰生主任指出,脑卒中的高危人群主要是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或房颤等疾病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提高警惕,避免暴饮暴食、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情况发生。此外,上述疾病患者要坚持合理治疗,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之外,还要注意预防血栓形成,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一些安全有效的药物。

已经患过脑卒中的患者,除了要坚持定期到医疗机构去检测血压、血糖以及血脂等外,还要增加心电图、血管超声及核磁共振扫描等辅助检查;家属可以为患者做心理辅导,解决其心理上的焦虑无助等问题,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预防失能所造成的并发症,特别在一些生理问题如吞咽困难、沟通困难、小便失禁、便秘等提供帮助,预防脑卒中对患者带来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损害。

“一旦得了脑卒中,最重要的是要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将危害降到最低,尽可能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一旦出现一侧面部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无力、口角歪斜、流口水;突然说话困难,或听不懂别人的讲话;短暂性视力障碍,一过性黑朦,视物模糊;突然眩晕,站立不稳;突发对近事遗忘;突发难以忍受的头痛等,要立即就医。(综合自解放网、健康时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