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报》(2016年11月2日第A05版)
10月28日是“世界男性健康日”,其主题为“关爱男性健康,让爱更长久”。“男科疾病是继心脑血管疾病、癌症之外,威胁男性健康的第三大杀手,其中尤以勃起功能障碍(ED)较为普遍。统计显示,约52%的40~70岁男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勃起功能障碍,且患者人数仍在不断攀升。”近日,在贵阳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第十七次全国男科学术会议”上,中国性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姜辉教授表示,ED对于男性而言是不可忽视的健康问题,许多疾病都有可能不同程度地损伤勃起功能。重视ED,对于其他慢性病的防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慢病的危险信号
ED是全球成年男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本次大会的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北京、重庆及广州的城镇成年男性ED总患病率为26.1%,其中40岁及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40.2%。美国开展的男性老龄化研究也发现,40岁以上的男性ED总患病率为52%,其中轻、中、重度ED患病率分别为17.2%、25.2%和9.6%。“男科疾病对男人身体健康和家庭关系的危害不容轻视。以ED为例,它可以作为男性的健康风向标。”姜辉教授介绍,ED是许多疾病的预警信号,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抑郁症、慢性肝功能不全等。
在本次会议上发布的《阴茎勃起功能障碍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以下简称新版《指南》)指出,ED不仅影响患者及其伴侣的生活质量,也可能是心血管疾病(CVD)的早期症状和危险信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孙祥宙教授认为,ED还是代谢综合征等慢病的冰山一角。因此他强调,应将ED作为慢病进行管理,如将ED患者当作潜在的心血管病患者对待,重视轻症ED的诊治,规范ED的长期治疗。“重视轻症ED的诊治,可以纠正患者早期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可能治愈轻症ED,减少患者患慢病的危险因素。”
可以“规律治疗”
近年来,随着公众对男科疾病认知的提高和治疗需求的加大,国内外临床诊疗技术也突飞猛进。新版《指南》对于ED的诊疗方法和治疗方案均有非常详尽的更新和完善,并首次明确提出“规律治疗”ED的新理念。
“男性勃起功能的恢复并非像大家想的那么困难。目前ED的治疗已十分成熟,如PDE5抑制剂作为ED治疗的一线药物,根据药效作用时间不同还有短效(如西地那非)和长效(如他达拉非)之分。不仅如此,PDE5抑制剂还有小剂量每日一次的用药选择,能够帮助成年男性在享受性爱的过程中,减少时间顾虑,没有等待药物起效的尴尬。”姜辉教授所说的每日一次用药,即对ED的规律治疗,这一理念突破了人们对ED按需治疗的传统认识。如新版《指南》明确提出,“他达拉非每日一次可改善不同程度ED患者的勃起功能,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临床发现,长期服用PDE5抑制剂对阴茎血管有好处,对整个身体血管也有好处,还可以治疗前列腺增生。”姜辉教授介绍,由他牵头在20个中心进行的研究发现,服用PDE5抑制剂一年比服用3个月好。国外的研究也表明,长期应用PDE5抑制剂,不但可改善患者的勃起功能,还可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并保护心血管系统,且停药后效果仍有持续。浙江省医学会男科学分会常委王国耀教授认为,“规律治疗”对年轻ED患者效果更好,有更多的治愈机会。
提高基层诊疗水平
本次会议中,ED的规范治疗也是与会专家热议的话题。记者在会议中了解到,目前我国治疗“男科”疾病的医院有几千家,但专职男科医师仅有2000多人。“专业男科医生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男科疾病规范治疗的瓶颈。”姜辉教授告诉记者,我国多数公立医院尚未设置男科,从事男科疾病诊疗的医务人员中有六成以上由泌尿科医生兼职,不少县级以下医院竟然没有一名专职男科医生。王国耀教授对此也表示担忧:“正规医院诊疗力量极度不足,加上患者‘病急乱投医’,催生出数千家‘莆田系’医院,造成男科诊疗乱象丛生。”
为了扭转上述局面,中国性学会、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携手礼来制药于今年年初共同发起了中国男科“强基层星火计划”培训项目,目前已有300家基层医院、近千名医生从中获益。“新版《指南》的发布为男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规范化、可复制的理论指导。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力量,向广大男科医生、尤其是基层医务工作者普及新版《指南》,帮助他们将这些成熟的诊疗经验用于临床实践。”姜辉教授表示。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