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 刘桂花——《健康报》(2016年8月15日第08版)
药物治疗是临床医生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医生必须做到合理选择药物并制定合适的给药剂量,尽量让药物发挥最佳疗效,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反应。
合理的药物治疗既包括具体药物种类的选择,也包括药物剂量的制定,还应关注药物治疗方案实施后的效应,特别是对于危重病人所使用的以血管活性药为代表的抢救用药,更应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给药方案和剂量。药物效应或临床疗效常与给药剂量密切相关。临床已普遍应用的输液泵为医护准确控制输液速度和给药剂量提供了很大帮助,实现了从目视滴数到数字控制的“精准医疗”。
在经输液泵进行静脉给药时,控制速度的根本目的在于准确地控制输入液体的量,更重要的是控制药物进入机体的剂量。虽然泵入给药有很大优势,但医护人员仍要通过密切观察病情随时调整输液泵的工作参数。然而,对于泵入的药物,不少医生没有按照药理学的规范要求,清楚地记录或标注每公斤体重、每分钟给药的剂量,仅设置“容量(ml)和单位时间(h、min)”,从而无法对给药剂量一目了然,也就做不到准确。以胰岛素为例,本应根据血糖水平严格掌握并调整给药剂量,以单位数值“u”表示,但医嘱、病程志甚至护理单中均记录为:胰岛素3ml泵入。那么这到底是多少单位?如果患者出现血糖过高或低血糖,又怎么去调整剂量呢?又如休克患者需要使用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本应以μg/kg/min控制性给药,但就是这种抢救用药也更多见到泵入ml数,调整用量也是以ml表示。在文字记录中药物剂量常被省略;在审视危重或死亡病例中,常见到以ml数给药,患者相关的病情指征未得到控制或改善,所用药物是否达到有效剂量难以查证;在病例讨论、会诊、交接班中也多以ml数叙述,片剂药物也常以“1片,“半片”表示。
关系到生命体征的药更应该按照药学教科书、说明书等相关要求规范使用,随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给药剂量。如果认为给药剂量不是大事,不以为然,长此以往,不重视剂量的习惯会延续、扩散下去,继而忽视药物的量效关系,这对于规范用药极为不利。精准医学的时代,需要精准用药,药物剂量是实现精准用药的基本要素。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