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2016年7月7日第5版)
今年4月末的一天晚上,随着一阵响亮的啼哭声,一名经自然怀孕、顺产分娩的健康女婴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呱呱坠地。女婴的诞生,不仅让她的父亲罗优群成为我国目前已经公开身份的试管婴儿中,自然生子的第一人,也让更多公众认识到,试管婴儿和普通人一样能够自然孕育,生下健康的宝宝。
试管婴儿技术在我国已走过近30个年头。如今,我国每年的试管婴儿治疗数量超过20万例次,高水平的生殖医学中心试管婴儿成功率超过60%,已成为世界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第一大国。从最初的摸爬滚打、屡受争议,到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的承载厚望、备受关注,我国辅助生殖技术走过了怎样的发展之路,又将在治疗不孕不育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领域起到哪些作用?
体外受精首获成功
“有时候人多得像春运一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副主任刘平这样形容该中心的日常就诊情况。
刘平还清楚记得,1978年7月,世界上第一名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在英国出生,这是该国妇产科专家斯戴普托和组织胚胎学专家爱德华合作研究的成果,这一技术在当时震惊了世界。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关于试管婴儿技术的尝试蹒跚起步,不仅设备简陋,科研资金缺乏,人才不足,公众对试管婴儿的安全性以及将来的不确定性也持有质疑态度,大多不敢轻易尝试。
1984年,北医三院时任妇产科主任、我国著名妇产科医学专家张丽珠教授与人体胚胎学专家、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刘斌教授商议,决定成立一个培育试管婴儿的小组。也就在这个时候,刘平第一次从导师张丽珠那里知道试管婴儿的概念:它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的俗称,是指分别将卵子和精子从人体取出后,置于培养液内完成受精形成胚胎,再将胚胎移植回母体子宫内发育成胎儿的过程。“当时听老师讲了原理,觉得这个技术是可行的,但是具体的技术细节不像现在可以从网上、杂志上获得,基本靠自己摸索。”
此外,配合研究的供体来源也是一大问题。相比容易获取的精子,如何获得卵子,成了试验的第一道难题。因为获取卵子是一项有创操作,当时我国还没有腹腔镜和B超取卵,只能通过开腹才能接触到卵巢。因此,在北医三院诊治生殖系统问题的女性患者里,但凡遇上有需要做妇科手术的,张丽珠就会尝试跟她们沟通,讲试管婴儿技术的原理,了解她们的意愿。偶有一名患者同意,研究小组就获得了一次珍贵的尝试机会。
接下来,如何保存卵泡液也无经验可循,小组成员只能拿食品保温用的保温盒,装入37摄氏度的适宜水温,再将装有卵泡液的试管存在其中,然后从北医三院的手术室赶紧送到附近的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部实验室去。
1985年10月,在经历多次失败后,试验中的精子和卵子终于在培养皿中结合,体外受精宣告成功。小组的科研便进行到下一阶段——将受精卵移植到子宫内,期待受体能够成功妊娠。
随着试验的逐步开展,渐渐有不孕症患者主动前来要求参与试验。1986年,试管婴儿技术被列入国家“七五”攻关项目,课题协作组由3家单位组成:北医三院、湖南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生殖和遗传研究中心、北京协和医院。
首名“国产”试管婴儿诞生
1988年3月10日8时56分,当68岁的张丽珠手托婴儿的头取出婴儿时,“哇——哇——”一阵清脆的婴儿啼哭声把医护人员震得心花怒放,我国大陆首名试管婴儿郑萌珠在北医三院诞生。
原来,1987年5月,结婚20年一直没能怀孕、极度渴望做母亲的乡村女教师郑桂珍,从甘肃老家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向张丽珠求助。经过检查,张丽珠发现郑桂珍双侧输卵管堵塞,且患有结核性盆腔炎。张丽珠一方面着手为患者治疗盆腔疾病,另一方面开始进行试管婴儿技术的探索。
“在张丽珠老师的带领下,团队不知多少次重复着诱发超排卵、监测卵泡发育、取卵、精子获能培养、体外受精、体外培养、胚胎移植等试验步骤。”刘平告诉记者,从取卵到分娩,任何已知或者未知的不利因素都会导致前功尽弃,萌珠是北医三院第13例移植胚胎试管婴儿试验的成果,前面12例均告失败。
出生后8个月时,萌珠就会开口叫爸爸妈妈了;1周岁时,就会说一些简单的词句;大约一岁半开始会走路。在成长的道路上,萌珠的身体和智力发育状况都很好,也很少得病。
25年来,萌珠的父母和北医三院一直保持联系。萌珠10岁时,第一次回到她的出生地: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实验室。大学毕业后,萌珠重新回到北医三院,现在是该院生殖医学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今年刚刚结婚。
“从小以为自己有超能力”
萌珠出生的1988年,也是我国试管婴儿“集中爆发”期,自那以后,我国的试管婴儿技术取得长足进步,进入稳步发展期。
这一年,国内第二名试管婴儿于5月27日在北医三院出生。6月5日和6月7日,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也诞生了一男一女两名试管婴儿。其中的男婴罗优群,由于精子、卵子全部来自于父母之外的捐献者,成为国内第一名供胚移植试管婴儿。
据了解,罗优群的母亲由于输卵管不通一直未孕,听说试管婴儿这项技术后,夫妻俩从常德赶到长沙求助于卢光琇。
提起当初做试管婴儿的经历,父亲罗志元至今记忆犹新:“以前大家思想封闭,对于试管婴儿既不了解也不接受,所以我们连邻居都没敢告诉,就是担心他们会不认同这种做法,歧视我们的孩子。”
然而,罗优群在上小学三四年级时,就已经知道自己是一名试管婴儿了。不仅没有自卑,罗优群还笑着告诉记者:“小时候,我还以为自己有超能力呢。不过随着自己渐渐长大,就越发认识到自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罗优群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在2005年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医学专业。毕业后,他来到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成为一名技术人员。“当时只想学医,长大后像卢奶奶一样帮助更多的不孕家庭。”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