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科普 > 正文

【生命时报】提升寿命,降低三大死亡率

作者:生命时报 来自:生命时报 时间:2017-01-12 文章点击率:
媒体 生命时报 疾病

——《生命时报》(2017年1月3日15版)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韩彤妍

编者的话:

健康长寿,是每个人的梦想,也是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的标志。《“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201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6.34岁。到203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要达到79.0岁。15年时间,我国要想显著延长人均预期寿命,不仅要提高普通人群的健康素养和生活质量,更应关注特殊人群的早亡问题,尤其要降低孕产妇、新生儿及自杀者这三大人群的死亡率,为他们提供更多支持,帮他们改善健康状况,才能整体提升中国人的平均寿命。

建立全国性转诊救治网

国家卫计委曾发布数据指出,我国婴儿死亡率从医改前2008年的14.9‰下降到2015年的8.1‰,这是可喜的进步。但要实现2030年下降至5.0‰的目标,仍需社会各界付出更大努力。

韩彤妍介绍说,近年,我国新生儿死亡原因主要包括:早产、出生窒息及感染等。我国每年早产儿出生数量居世界第二,约117万。孕妇早产,一方面会导致新生儿出生缺陷,增加死亡风险;另一方面,孕妇可能属于高危产妇,年龄大,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妊娠合并症,不仅给孕妇自身带来生命危险,也会增加胎儿宫内发育异常的几率。

此外,孕妇在生产时胎儿发生宫内窘迫、生时窒息等问题,也可能增加新生儿死亡风险,这一情况多发生在医疗条件技术相对落后的小城市或偏远地区。这些地区因医疗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处理危重情况时难度更大。其次,新生儿出现严重感染,如败血症等,也增加了新生儿死亡风险。

为提高新生儿存活率,保障新生儿生命安全,韩彤妍认为,国家应在政策层面上加大医疗资源的合理调配方式和力度,如形成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新生儿转诊救治网络”,这一网络可令相关医院处于统一网络平台中,并实时更新相关医疗资源情况,让需要转诊的危重患儿可以第一时间转诊至医疗资源相对宽松的三甲医院或救治中心。

为提高中小城市、农村等地的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韩彤妍建议,应该增加对这些地区医护人员培训的支持力度。政府应给予这些医护人员以更多政策支持,鼓励他们到三甲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培训,并提供相应的人力调配、资金支持,提升地区整体医疗水平。

韩彤妍说,我国还应加强对育儿知识的普及力度,如把相关知识系统、统一地放在网络平台上,供所有需要的人学习、查阅,这样不仅能加快知识的普及,也避免家长盲目进行网络搜索。

为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比例,刘庆建议,育龄夫妇应进行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保健。女性孕期进行必要的B超检查,产后还要重视新生儿疾病的筛查,以便早发现问题,早采取措施,抓住最佳治疗时机。

最后,韩彤妍建议,育龄夫妇尽量选择合适的年龄生育,最好不要拖到35岁以后。孕妇要注意孕期保健,定期产检,合理膳食,适量运动,避免超重,保持身心愉悦,为孕育健康下一代打下良好基础。

原文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smsb/html/2017-01/03/content_17404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