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智齿周围的牙龈突然肿痛起来,越来越严重,半张脸肿得像包子一样,反复几次后,不得不拔掉了智齿。
这种经历可说不上愉快。而今天的科普要给大家讲的就是这种疾病:智齿冠周炎。它是因为什么发生的?又要怎么治疗?
智齿冠周炎,顾名思义,就是在智齿周围牙龈的炎症。
我们知道,智齿是最后一颗牙齿,是最不容易长出来的。
当牙齿正常萌出的时候,牙齿周围包裹的是非常紧密的牙龈,牙和牙龈的缝隙是非常小的,这种牙龈不容易积攒食物残渣。即使有食物残渣和细菌进入牙和牙龈的缝中,也很容易被清理掉。这样牙龈周围往往不会发生炎症,也就不会出现牙龈肿痛的症状。
如果牙齿萌出一半,有一部分牙齿被盖在了牙龈下面,牙龈和牙之间形成了小小的“袋”,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牙龈袋。
有了这个牙龈袋,我们吃的食物就很容易塞进这个“袋”里,同时一些细菌和感染物质也很容易进入牙龈袋里。一旦牙龈袋里出现了严重的感染,我们就会感到肿痛。
如果牙齿完全埋在牙龈下方,牙齿和牙龈之间出现更大、更深的牙龈袋,同时牙龈的开口也会变得更小。这时的牙龈袋,我们可以称之为盲袋。
有了这样的盲袋之后,食物残渣就会进入袋内,如果不及时清理,“盲袋”里就会有细菌滋生,逐渐出现感染发炎。在这个阶段,我们会逐渐感到牙龈肿痛,脸肿得像包子一样。如果放任不管,半边脸会越肿越大,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智齿冠周炎。
现在我们知道,智齿冠周炎的出现是因为智齿牙龈袋内的食物残渣无法及时清理,所以智齿冠周炎的治疗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最简单的方法是冲洗上药。口腔科医生会用一种特制的小针头把“盲袋”里的食物残渣和感染物质冲洗出来,同时将消炎的药物注入盲袋内。这样的话,药物会慢慢作用在盲袋内,使炎症消退。对于一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往往还需要配合使用口服抗生素。这个办法虽然可以消除炎症,但是还会有食物残渣进入盲袋里,也就依然有智齿冠周炎反复发作的可能性。
下一步治疗的方法是打开盲袋,使里面的食物残渣不会堆积,或者可以简单地清理出来。口腔科医生可以通过使用电刀、手术切除等方式把盲袋的牙龈切除掉,以便智齿暴露出来,牙龈袋里就不会有新的食物残渣堆积,也就不容易感染了。
但是我们知道,大部分的智齿很难完全长出来,即使切掉了一部分牙龈,大部分的智齿还在牙龈和骨头下方埋伏着。这时单纯靠切除牙龈就不能解决问题了。如果智齿冠周炎反复发作,就要使用口腔颌面外科的大“杀器”——拔智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