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时报】3月28日第16版,近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主任丁士刚、副主任医师牛占岳为大家科普了胃相关的知识。
编者的话:当舌尖沉醉于麻辣鲜香的滋味时,胸腔下方正上演着一场精密而激烈的“生化战役”。作为消化系统的“中流砥柱”,胃不仅是食物的中转站,更是人体最前沿的生化防线。它每日分泌1.5~2升胃液,筑起堪比盐酸的强酸护城河,不仅将食物粉碎成乳糜状,更能在细菌入侵前将其杀灭。但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外卖、久坐、熬夜、压力等敌人正在悄然瓦解胃的防御系统。胀气、反酸、灼烧感,就是胃响起的警报。本期“消化月话”为您揭秘人体消化系统中胃的消化节律,分享护胃法则,助力长寿。
消化的“黄金枢纽”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主任丁士刚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胃在人体腹部左上方的“黄金枢纽”处,形似弯曲的“J”型口袋。其上端通过贲门和食管相连,下端通过幽门与十二指肠衔接。“邻居”包括紧贴胃底的脾脏、邻近胃前壁的肝、靠近胃后壁的胰腺,以及左肾和横结肠。其中,肝脏和胰腺通过分泌消化液与胃协同工作,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胃与其他消化器官的协作就像一个运转精密的工厂流水线,其中胃主要负责将食物处理成食糜,提供给小肠对其进一步吸收。
胃还可划分为几个功能分区,各司其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牛占岳介绍,最上面是贲门,由食管下括约肌构成类似“单向阀门”结构,允许食物通过食管进入胃的同时还避免胃内食物向上返回食管,防止胃酸等反流造成损伤。贲门往下是胃底,即胃的最上端。再往下是胃体,其肌层比较发达,是食物的主力“搅拌站”,以每分钟3次的频率规律蠕动,将食物磨碎成食糜。再往下是胃窦和幽门。幽门是胃的出口,同样是“单向阀门”,它不仅通过收缩控制食糜进入小肠的速度,还能避免胆汁、胰液等反流入胃损伤黏膜。牛占岳说:“幽门就像质检员,只允许充分研磨的食糜通过,未消化的食物会被‘退回’胃体重新加工。”
胃还有一个“洋葱型包裹袋”——胃壁,由内到外分为四层,每一层都承担重要使命。最里面是黏膜层,布满了胃腺,可以分泌胃酸、胃蛋白酶原和黏液,营造酸性环境对食物杀菌处理,并进行初步消化。黏液还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厚约0.5毫米的保护层,隔绝胃酸和胃蛋白酶,避免“误伤”。黏膜下层则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丛,在胃扩张和蠕动时具有缓冲作用,也是营养运输和信号传递的“高速路”。当我们摄入足量的食物时,这里的神经末梢会立即感知到食物体积和压力,通过迷走神经向大脑发送“饱腹”的信号。大脑接收后就会向我们发出“停止进食”的指令。反之,如果长期未进食,神经末梢也会向大脑发送“饥饿”信号,敦促尽快进食。牛占岳称:“饥饿感与饱腹感的感知并非胃的‘独白’,而是胃与大脑的精密协作。”再往外是肌层,由三层平滑肌构成,可以通过收缩将食物磨碎并向小肠输送。最外面则是浆膜层,是一个光滑的外膜,可以分泌润滑液,减少胃与其他器官的摩擦。
胃病有个“癌变链”
“胃作为消化的第一道防线,直接与外界连通,受食物刺激和情绪、压力等脑-肠轴调节影响,特别容易出问题。”丁士刚表示,胃部疾病涵盖广泛,从症状最轻、最常见的消化不良到最严重的胃癌,不同种类的胃病之间既有特殊性,又有一定的联系。
消化不良。可由各种原因诱发,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以及焦虑抑郁等,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胀气、早饱、恶心等。内镜检查往往无器质性问题,但会影响生活质量。可以通过根治感染、使用抑酸药、促动力药、消化酶等对症处理。
胃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胃炎常由酒精、药物(如阿司匹林)或应激性事件(如车祸等严重创伤)、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引发。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恶心、食欲减退等,严重者可能会伴有胃黏膜糜烂、出血,导致黑便、呕血,必要时需紧急就医。慢性胃炎更常见,我国做胃镜人群中慢性胃炎患病率接近90%,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吸烟、饮酒、药物、胆汁反流等也可引发。慢性胃炎分为非萎缩性和萎缩性两种。前者如无症状无需治疗,后者治疗主要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改善胃黏膜炎症和定期胃镜监测。萎缩性胃炎中有一种特殊的“A型胃炎”,由自身免疫引发,严重者可合并神经内分泌瘤、增生性息肉或恶性贫血,需定期胃镜监测和血液化验,必要时需进一步治疗。
胃溃疡。指胃黏膜的深层损伤,形似“胃壁破洞”,严重时可导致出血或穿孔。牛占岳提醒,出现慢性上腹痛,尤其是季节变化时发生(如秋冬好发),或与进食相关(如进食后出现,空腹时减轻或缓解),需及时就医。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溃疡最主要的病因,长期药物或化学刺激,如阿司匹林、激素类药物、酒精与烟草等,也会诱发胃溃疡。
胃息肉。即在黏膜表面出现赘生物,分很多类型,其中70%是良性的胃底腺息肉,癌变率不足2%。增生性息肉通常在黏膜炎症的基础上发生,部分能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消退,5%~20%的增生性息肉会发生异型增生或局灶癌变。另有10%是腺瘤性息肉,若直径大于2厘米,有50%会癌变,风险显著高于胃底腺息肉和增生性息肉。胃息肉不具备特异性症状,常有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嗳气等症状,主要靠胃镜检查发现,内镜切除治疗。
胃癌。病因包括遗传、环境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数据显示,我国2022年新发胃癌35.9万人,死亡26万人,仅次于肺癌和肝癌,但早诊率不足20%。早期胃癌可直接通过内镜切除,5年生存率超过90%。但胃癌早期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的腹部不适,大部分胃癌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晚期,治疗后5年生存率显著降低。丁士刚介绍,多数胃病与幽门螺杆菌有关,其通过分泌毒素等多种途径破坏胃黏膜,引发慢性炎症、溃疡,或导致慢性炎症加重,进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最终导致胃癌。
“护胃秘籍”要收好
大多数胃病都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包括刺激性食物、酒精、进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焦虑抑郁等。这些因素会加重胃部负担,打破它的正常节律,或直接对黏膜造成损伤,因此生活中不少人都存在胃病反反复复、断断续续的情况。“从一碗热粥的温暖,到一杯烈酒的灼烧,胃始终默默记录着我们的每一次饮食选择,胃病堪称生活习惯的晴雨表。”丁士刚说,呵护胃,建议做好四方面:
饮食的“黄金法则”。首先是规律进食,每日三餐保持规律间隔,每餐吃七八分饱,避免饥一顿饱一顿和暴饮暴食,让胃保持稳定的工作节律。其次是细嚼慢咽,可以减少胃的研磨压力。最后是营养均衡、清淡饮食,每日摄入充足的蔬菜和水果,保证膳食纤维和维生素,避免高油、高盐、腌制等食物,戒烟戒酒。
情绪的“平衡魔法”。焦虑、抑郁等情绪会刺激迷走神经,导致胃酸分泌紊乱,引发消化不良。建议保持积极的情绪,适当的运动,比如每周3次有氧运动,每次不少于30分钟。
筛查的“警惕之钟”。建议高风险人群每3~5年查一次胃镜。高风险人群的特征包括:长期居住于胃癌高发区;幽门螺杆菌感染;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一级亲属有胃癌病史;存在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其他高危因素。建议筛查的起始年龄为45岁,终止年龄为75岁。
幽螺的“悬停之剑”。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对防控胃病非常重要。建议就餐时采取分餐制或使用公筷,餐具定期消毒。如果确认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建议及时根除治疗,目前通过14天的四联疗法(抑酸药+铋剂+2种抗生素),根除概率可达90%以上。
链接地址:
http://www.lifetimes.cn/listread/show_detailsmsbRead.html?articleId=67e49fa1e4b0148a44b7e74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