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媒体聚焦·视频 > 正文

【健康界】攀登者乔杰

作者:桂克全 杨晓慧 来自:健康界 时间:2013-06-25 文章点击率:

【健康界】攀登者乔杰

乔杰,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北医三院院长、生殖医学中心主任

推门进去,是个面积约20平方米的空间,一张办公桌和两个堆满书籍的高柜几乎占掉半边,直条沙发的长短只够两人落座。墙面上挂着两块记事板,旁边贴着一张抬头为“北京大学”的A4纸通知,任命乔杰担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新一届院长,落款日期写着“2012年5月15日”。

这是院长乔杰的办公室。

自2012年5月15日,乔杰的职业开始了新的征途。在此之前,她的身份更多是医生和科学家,除了接诊过无以数计的患者,科研还登上国内生殖医学的巅峰。而自这天起,她要接棒管理国内赫赫有名的“北医三院”。平台越高,创新越难,这是管理界的定律。

擅长医疗技术的乔杰,如何回答这道管理考题?现在距离初任院长已满一年,至少,她还像以前一样乐呵。

科研:制定国内标准

始建于1958年的北医三院,至今只有55年历史,而乔杰与它的“交集”已有26年。结缘时间之长还属其次,更重要的是结合之“深”。业内外都知道,北医三院是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的诞生地。后来乔杰担纲起让“老店不断长新芽”的支柱角色,把院内的生殖医学中心提升到“世界最大”的地位。

国外数据显示,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主要病因,影响着6%~10%的育龄女性。2003年,PCOS国际协作组织制定出“PCOS国际统一诊断标准”,即“鹿特丹标准”。可乔杰发现,这个标准不能简单地照搬适用于中国——当时的研究是基于白种人,而亚洲人的体格特征存在明显差别。

典型的例子是,鹿特丹标准中,PCOS的一个重要诊断要素是高雄激素血症,其临床表现为多毛、肥胖、痤疮等,若以此来判断亚洲人是否患有PCOS便有失偏颇。于是乔杰与同行们开始研究适合中国人群特点的诊断标准。她们抵达县城、乡村调查近2万人,获取形成PCOS判断标准的一手数据。

与此同时,乔杰还改进PCOS治疗技术,在全国率先开展经阴道注水腹腔镜卵巢打孔术治疗。由于这项手术拥有“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等特点,被业内称作“半日外科手术”。

她的思考没有停留于改进治疗。

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她感觉到生殖医学中心不该只是不孕症的诊治机构,而应包括关注生殖健康的保健,使女性能尽早预防和发现各种妇科疾病,进而尽早治疗。另外,她还和同行们一道尽力推广不孕症诊治技术,每年在全国进行二三十次学术报告会,以及到基层开展诊疗。

身为科技部“生殖与发育重大专项”的首席科学家,其实乔杰的职途一路走来充满了偶然和惊喜。

祖籍黑龙江的她当时就读全省最好的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那时北大、清华和科技大是同学们共同的理想,老师也希望我能进入这个方阵。”但早前一件幸的家事让她选择了医路。“哥哥是个烈士,19岁时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受伤,最后没有抢救成功。当时我就想,如果我是医生就会尽全力把哥哥救活。”正是有此经历,乔杰填报了医学,觉得“还是治病救人更重要”。

1987年,她走出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因为想去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想要男的”,同时“自己要嫁的准丈夫是清华大学的老师,离北医三院很近”,便报考了北医三院的硕士研究生。

真是机缘巧合,那时她的导师李美芝教授正在研究一项新兴课题,也就是日后乔杰发扬光大的PCOS治疗。

幸运不止一次。硕士毕业后分配到妇产科的乔杰,马上得到张丽珠教授的指导。张丽珠是我国首例试管婴儿的培育者,被誉为“神州试管婴儿之母”。乔杰研究生第二年时正好见证了这一神圣的时刻。

“那时候没有取卵针,张丽珠教授就跑到修表店把针上的斜坡磨出来,创造条件把事情做成功。”乔杰认为自己之所以始终坚持不懈,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老前辈的言传身教,“现在我都觉得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那么难的事情前辈们都能做到,现在条件这么好,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呢。”

自从开端见过“大场面”,乔杰后来的职业生涯每步都走出深深的印迹:1993年,读博期间开始研读PCOS;2002年,留学美国着手研究生殖内分泌、辅助生殖技术、先天性出生缺陷等;2003年,接任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2011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采访过程中,《健康界》以不同问题三次欲了解其“成功之道”,但乔杰前两次都是回忆老前辈林林总总让自己颇有感悟的经历细节。直到第三次才简单说到:“医学科研者首先要真诚善良,为病人着想解决临床困难;然后要刻苦勤奋,基础和临床研究相结合寻找突破点。所有走到北医平台上的人没有一个是不聪明的,那么重要的就是理清思路,还要团队合作好,集团作战。”

医生:坚持源自热爱

科学家身份之外,乔杰还是一名医生。《健康界》注意到,新浪育儿、好大夫等网络平台上,患者对乔杰的好评均充满数个页面,提及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是“技术高”和“态度好”。特别是一位河北患者,在评语后还附上一句“您的胃痛好点没有”,其情感已超越感激。

“我的患者毕竟比较特殊,要发自内心地理解他们的痛苦。”常常下午1点多才结束门诊吃午饭的乔杰称,相比其他疾病的患者,不孕症者不光是生理上有缺陷,还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所以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她们的问题,鼓励她们一起面对困难,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乔杰之所以能够设身处地理解患者,也是因为一次次看到身边触动内心的事。有位不孕症女孩跑遍多地仍未治愈,每次失望返家时公婆总是一脸轻松地说“不要紧,别受那么多苦”。没想到被乔杰治愈后的那次返家,听到好消息的公婆立即抱头痛哭。得知此事后,乔杰更加明白自己的责任之重。

正是因为言行中渗透着理解,乔杰也赢得了患者潮水般的谢意。一位曾经在北医三院治愈的温州不孕症患者,至今每年秋天都寄来当地盛产的小橘子,信中几次说到“看到孩子就想起你们”。

鼎鼎大名的专家何以如此善待患者?面对这个问题,乔杰并未大谈医德,而将此归因于“热爱医学”。“能把婚姻和爱情结合到一起,还能把理想和职业结合到一起才是真正的幸福。”认为自己两者都满足心愿的乔杰,在大学毕业25周年聚会时跟同学分享感受:“我特别幸运,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职业。”

乔杰热爱医学有事实佐证。供职北医三院的26年间,她至少有三次机会另谋高就,最终却选择留守。

最具诱惑力的机会出现在1998年,国家基金委有意抽调她去做科研管理,这个平台显而易见的优势是“能结识很多医学大家,有助于自己成长”。然而,即便她那时还是前途渺茫且终日劳碌的妇产科主治医生,仍旧放弃了跳跃,“想想还是最喜欢医学,愿意去做手术,去帮助病人”。

热爱医学的乔杰没把自己关在学术的笼中。她办公室的书柜里,插着两本翻旧的小说——陈忠实的《白鹿原》和王安忆的《天香》。“我很喜欢看小说,有时一看一个通宵,但现在很少这样了,影响第二天工作。”乔杰称,“看人文书籍很有好处,能让自己更深刻地理解医学”。

因为曾经在中央十台主持过40集健康教育节目《孕育希望》,乔杰认为自己除了能做好一名医生,还能做名出色的主持人。“做得不错哟!”说完哈哈大笑。事实上,总是笑容满面的她随处散发着东北人与生俱来的幽默感。就在《健康界》挑选一张照片用于刊载时,她脱口而出:“这张照片的缺点就是太漂亮了!”

院长:平衡两副担

和绝大多数意气风发的大学生一样,乔杰就读大学期间也与同学们聊过梦想,那时很多伙伴想走遍世界各地,后来真是不少人去了美国、加拿大等地行医;而乔同学却想“当个院长让医学事业发展”。

没想到一语成真。2012年5月17日,她站在北医三院眼科中心楼科学报告厅发表院长就职演说。

事实表明,担任院长并不轻松。

一来,她要同时负责管理、医疗、教学和科研四项任务,“算是两肩挑的干部,每个肩膀上搁着一副担子”;二来,她用“腾飞”形容此前陈仲强十年院长期内的医院发展,接棒者反而更难创新。

不过,乔杰很快找到医院的待改之处。目前日门诊量已达1.3万人的北医三院酷似装在框中,根本无法原地拓展:后靠北京大学医学部,前临车水马龙的花园北路,左侧建筑早已鳞次栉比,右侧又紧邻交通干道学院路。但学科发展要人,进人就要有空间;同时,满足更多患者之需亦离不开空间扩张。

空间的拓展瞬时成为破解诸多难题的共同“钥匙”。乔杰决定双管齐下,先是拓展相对空间,基于现代医学发展推进院内学科整合和实现转化医学。如探讨心脏内科和心脏外科如何更好地合作,节省病人的转诊时间,让病人能在单位时间内得到更有效的治疗,缩短平均住院日。

另外,她还想方设法拓展绝对空间,主要办法有二:一是保证不造成传染病隐患的前提下增加床位;二是挤用收费处、药房人员的休息室和办公空间。“特别高兴的是,艰难的腾挪中没有减少床位。”

值得一提的是,乔杰还把“联合”的思维用于提高基础研究,即搭建一个平台,让临床工作者和从事临床基础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二者结合做研究。“真正做好临床研究,很需要这两种人一起做”。

伴随空间得到缓解,乔杰把思考调整到“学科发展”。这事不仅要求空间,还牵涉人才培养和物力支持。“提升学科上,我们做了不少工作”,因为短短一年尚难看到成效,她也就没过多描述手段。

过去一年里,乔杰推动的医院改革还包括改良预约挂号、完善预付费制度、整体提升护理水平等。

当然,这些改革只是“院内”范畴。自担任院长伊始,乔杰就有一个夙愿——组建医疗联盟,充分利用北医三院的技术优势提升整个海淀区的水平。如此想法,源自乔杰意识到海淀区“总共只有几家大三甲级医院”的特殊现状,况且一些医院隶属部队,而地方三甲医院的规模又相对较小。

重任似乎顺其自然地落向北医三院,“我们一直想着如何把海淀区高科技园区的医疗保障做得更好,”乔杰兴奋地说,“这个想法得到了海淀区政府的支持,原卫生部和北京市卫生局领导也很赞同。”据《健康界》了解,当初的愿望正在逐步走进现实,作为计划首步的海淀区区域医疗中心,与海淀医院等医院合作的协议也将签订。

初次担任医院院长的乔杰,管理思路如此清晰决非偶然。

此前12年的妇产科管理算是奠定了基础。“相比别的科室,妇产科像个小医院”,乔杰谈及过往的管理历练:“妇科相当于外科,产科相当于内外科结合,还有新生儿。而生殖医学又有内分泌学科特点,以及男科学参与。整个科室的管理实际上类似于医院的管理。”

当然,乔杰还把自己的管理能力提升归因于两次外出留学的经历,“当初留学香港和美国时,带我的导师都是学界科研的精英,也同时负责临床、教学、管理,这期间他们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技术,也赋予了我很多管理经验。”

“递棒者”陈仲强教授曾经如此评价乔杰:“你能让老老小小都满意,说明你有很强的凝聚力,善解人意,能够尊重大家的意见。通过充分的沟通,让大家能够去理解,形成合力。”

当初年仅36岁就担任北医三院大妇产科主任的乔杰,履新院长一年来“并未感到很大的压力,毕竟有十几年的科室管理经历,也当过几年党委副书记,比较熟悉医院的情况”。面对日后漫长的医院管理生涯,她将如何挑好两副重担?

或许,从她办公室墙上的一幅字画中可窥斑见豹,上书四字:妙手佛心。

【快问快答】

《健康界》:您曾经跟张丽珠教授一起工作过,她对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乔杰:作为一名医生、一名医学科学家,张丽珠教授非常不容易,我们看着她顶着压力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在医学上,哪怕90%都是很低的成功率,因为病人希望100%成功。当时张丽珠教授连续面对一例一例的失败,但继续攻克医学难关,可以想象有多么不容易。她可以说是我的人生导师。

《健康界》:除此之外,还有哪些人给您带来启发?

乔杰:二十多年来,给我帮助的人有很多。虽然北医三院很年轻,但特别有朝气、很团结,愿意给年轻人机会。那时我能在36岁担任大妇产科主任是很难得的。老教授们不仅相信我,还帮助我,说是趁着她们还能干得动,把我们这些年轻人送上一程。所以我一直心怀感激。还有我们骨科老主任,很有远见地把科室年轻人分成了几个组,并把骨干都送到国外培训。学成归国后再把他们分到不同的专业组,由此我们医院骨科现在有了成熟的颈椎组、腰椎组、肿瘤组、关节组等。受他的启发,后来我把妇产科也细分成妇科、产科、生殖医学等,算是传承老一辈的宝贵精神。

《健康界》:目前不孕症的治愈率还很低,遇到不成功的案例,您一般怎么安慰患者?

乔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期待,远远大于对疾病治愈的期待。每次我遇到很多暂时治疗不成功的病人,除了不厌其烦地回答他们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表示愿意和他们一起面对困难,患者顿时感到有种依靠感,也愿意一起克服困难,配合医生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健康界》:平时上微博吗?您认为作为医院院长是否有必要融入网络世界?

乔杰:我比较喜欢用微信,不怎么用微博,因为没有太多时间。就医院院长融入网络,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尽管有些院长不进入网络世界,也会有助手给他提供各种新鲜的信息,但我始终觉得,间接了解资讯与自己直接获取信息相比,结果是不同的,自己获取信息更便于吸收并灵活运用到管理上。

《健康界》:相比一年前,现在是压力更大还是变得轻车熟路?

乔杰:以前担任过12年妇产科主任和9年党委副书记,等于一直在参与管理,对北医三院的情况还是比较熟悉的,因此谈不上压力更大,只是感觉责任更大。同时也没有因为时间而变得轻车熟路,因为管理创新是持续性的,面对医改的特殊形势,更要与时俱进。

网址: http://www.cn-healthcare.com/people/hceo/2013-05-18/content_423756-al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