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刘忠军
视频链接:http://news.cntv.cn/2015/03/10/VIDE1425962161390200.shtml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也就是在三天前,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刘忠军在参加北京团小组审议的时候,手里拿着3D打印脊椎模型来发言,反映了科研成果审批难的问题。而就在昨天上午,他接到了国家食药监总局相关负责人的短信回复,三年的等待,有望近期结束。审批工作将会大幅度的加快,国家食药监总局还将尽快的拿出具体定制产品的实施方案,推进国家技术创新转化。
在6日北京团小组审议一开始,刘忠军代表第一个抢着发言,他连夜打印出来的一节3D脊柱模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其中反映出的科研成果审批难的问题,也引起不少代表的共鸣。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 刘忠军:“这个成果实际上早就形成,产品也早就形成,但是迟迟用不到病人身上,如果你一味的这么拖延下去,我们的新东西就变成旧东西了,而在同样的时间段里边呢,我们的国外同行,人家会审批的很快,走在前面。”
为了了解刘忠军代表所说的用于骨科手术的3D打印植入物,记者跟随他一起来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在刘忠军代表的办公桌上,放着一盒形状各异,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脊柱外科植入物,这些东西,曾被同事戏称为钛合金曲奇。
骨科领域的3D打印技术使用的材料,是与人体高度相融的钛合金,通过对专业医学图像数据做进一步处理,用3D技术打印出与患者解剖结构高度一致的钛合金植入物。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 刘忠军:“3D打印它能生产各种怪异形状的,这种内置物。只要我们看到什么形状,用计算机把它设计出来,就可以实现。要什么形状,有什么形状。”
3D打印技术,灵活性,远远超过现有人工骨骼加工技术,它可以生产出任何你能够想象到的特异形状,而且3D打印技术能够生产孔隙金属的特性,对于骨科置换手术来说,更为重要。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 刘忠军:“它是孔隙金属,它可以生产出像海绵状的这种结构,骨头是可以长入的,它可以长到孔隙里边,结成一体,可以去掉外边的钢板,就是病人的恢复期可以缩短。”
未来使用3D打印孔隙螺钉,骨头就可以长住螺钉,将不会再出现螺钉松动现象,而且还会越长越牢固,在过去六年的时间里,刘忠军带领的团队,进行了几十项用于脊柱外科的3D打印植入物研究,已有70多名患者接受了颈椎关节的植入置换。
记者看到的这张X光片,就是一个刚刚出院的62岁颈椎压缩性骨折女性患者,而她移植的就是使用3D打印技术生产的颈椎内置物。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 刘忠军:“这样的病例,我们已经做了二十几例,做为这个临床观察,来看看它临床实际的疗效,最长的已经超过三四个月,从整体观察的效果是很好的。”
经过六年的努力,刘忠军带领的团队,已经在脊柱及关节外科领域研发出了几十个3D打印脊柱外科植入物,其中包括颈椎、椎间融合器,颈椎人工锥体及人工髋关节在内的三个产品,已经在去年11月完成了三期临床观察阶段。研制成功后,将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可以改变目前大量使用国外产品的现状。但令人心急的是,国家食药监总局的审计工作已经持续了三年,目前,依然没有结果。
此次刘忠军代表在北京团小组审议会上大声疾呼,很快得到国家食药监总局相关负责人的短信回复,承诺审批工作将大幅度加快,国家食药监总局还将尽快拿出具体定制产品的实施方案,推进国家技术创新转化。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 刘忠军:“全国这么多科技创新的工作者,他们的将来的成果怎么办,如果都走我们这样一个流程,恐怕太慢了,所以说有希望这样一个事,把我们全国的科技创新工作,有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
据了解,按照国家食药监总局相关负责人的短信回复,已经开始了对临床单位、生产单位、科研院校进行调研和研讨,将尽快拿出可操作方案,对具有特殊价值和先进性的项目,特事特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