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媒体聚焦·视频 > 正文

【CCTV—健康之路】朋友圈的健康谣言(上)

作者:健康之路 来自:中央电视台 时间:2016-01-15 文章点击率:

点击看大图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职业病科主任医师 赵金垣

点击看大图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张春雷

点击看大图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营养科副主任营养师 李百花

点击看大图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朱红

视频链接:http://tv.cntv.cn/video/C10606/6043b2dcfbe149999543a95d73827eb2

主持人 冀玉华:“走健康之路,过健康生活。欢迎大家收看由无限极健康食品独家冠名播出的《健康之路》节目,我是冀玉华。现在咱们老百姓是越来越在意自己的健康了。于是,各种各样的渠道我们都可以获取到大量的健康信息。所以,现在在这个网络的时代,我们要睁大双眼,来辨一辨出现这么多的健康信息,到底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今天我们请到了来自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专家团,掌声欢迎职业病科的赵金垣主任、皮肤科的张春蕾主任、呼吸内科的朱红主任和营养科的李百花主任,欢迎四位。今天的阵容真的是非常的强大,所以到底哪些是真哪些是假,我们就得听听专家的意见。有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击破流言。第一个问题就是跟吃有关。大家来看一下,我们来看,您认为新鲜水果的果仁不能吃,这个说法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新鲜水果的果仁不好吃。这倒是真的,但是不好吃不代表不能吃,我就喜欢吃这口,小时候日子过得穷,我吃桃,什么都不留。桃核是留的,核砸开,里面的仁吃了。”

“抠门成那样吗,那个不能吃我告诉你,特别危险,从小就说什么杏仁、桃仁,那个仁是不能吃的。”

“吃了会怎么样?”

“你没觉得吃着有一点苦涩涩的吗,我给你说,那里面是有毒素的。”

主持人 冀玉华:“那我们看看现场100位观众到底是持什么样的态度呢?差不多是各自占到了一半。那我们得看看了,这种说法到底是真是假。来看看,正确的?没错,不能吃。我们先请职业病科的赵主任您跟我们说说,为什么新鲜果仁不能吃。”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职业病研究中心主任医师 赵金垣:“生果仁是不能吃的,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水果的果仁里面都有一种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叫氰化物。在正常的情况下,果仁外面有一层皮包着它,所以那个皮你不能弄破它,假使那个皮能够把有毒东西把它保护起来不让它放出来,假使它要是随便往外放的话,那我水果也不能吃了,水果里面氰化物都出来了,对不对,所以我们最怕把果仁那个皮而弄破。弄破以后,假使外面有水,它就水解了,一水解,氰化物就出来了,您吃一个桃,您再多吃几个桃仁你大概就有反应了。”

“您就见不到我了。”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职业病研究中心主任医师 赵金垣:“这是一个。那么最近几年呢,我们家里都有水果自己做水果汁那个机器了,所以现在这个水果仁中毒就比较常见了。为什么他吃苹果,比如说姥姥给孩子弄苹果汁吃,她就图方便,把整个苹果扔在里边搅,结果那个籽没抠出来,我们出去会诊,就碰到这样的。十个月的孩子,给他弄水果汁吃,结果吃了小孩就出症状了,呼吸很困难。结果我们去当然没死了,我们说你家里有榨果(汁)机不要紧,水果吃的时候,一定要把果仁抠出来,尤其果仁越大,里面的含量越多。我举个例子,你假使吃一两杏仁,生杏仁,你把杏出了,一称这个杏仁有一两,一两大概含有100毫克的氰化物,这个就可能要你的命。大家记住了,生果仁吃可以,一定要处理。”

主持人 冀玉华:“是所有的果子的仁都不能吃吗?”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职业病研究中心主任医师 赵金垣:“水果,几乎所有的水果,比如说南方的枇杷,有这么大,籽这么大,那东西含量越高,甚至有的植物都不能,比如说南方长的木薯,木薯挂在树上的,跟马铃薯一样的,是吧,它吃的时候,我们北方人不知道,拿来就吃不行的,他们要处理的,要水泡。”

主持人 冀玉华:“那就是咱们常见到的杏、桃、李子、苹果、梨。”

“葡萄。”

“葡萄籽。”

主持人 冀玉华:“那个不叫仁。仁是指里面带一个硬硬的壳,壳里面那个软软的瓤,那个叫仁。”

“问题来了,你看我们超市里好多卖果仁的,就说那个杏仁,还建议大家每天都吃几颗,那也不是很危险吗?”

“而且是美国大杏仁,卖得还贵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职业病研究中心主任医师 赵金垣:“它处理了。完了以后它把水泡,我刚才说了,你泡,泡完了老换水,换水,然后这杏仁就可以吃,这不是苦杏仁了,里面的氰化物出来它就不苦了。”

主持人 冀玉华:“而且是不是超市里卖的那个已经加工过了。那会把毒素都已经完全排解掉了吗?”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职业病研究中心主任医师 赵金垣:“对的,对的。”

主持人 冀玉华:“那就还好,吃起来相对就放心了。咱们来看看这个问题。这少白头肯定会遗传,大家认为这个说法真的还是假的呢?那我们看看大家对这个问题,究竟是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大家觉得,绝大多数观众认为这少白头肯定会遗传的。这是我们家族里携带的基因。那么这个说法到底是真是假呢?”

“真的。”

主持人 冀玉华:“假的。那我们问问皮肤科的张主任,为什么这说法是假的呀?”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张春雷:“因为大家知道,遗传病比如说我们皮(皮)科常见比较少的白化病,它就可以出现三白,皮肤、头发、眉毛都出现都变白。这属于遗传病。但是我们所说的老百姓所说的少白头,往往都不是遗传性的皮肤病,它是遗传易感基因相关性的皮肤病。它受多种因素来影响,包括我们的遗传,包括我们的饮食,包括我们的健康,包括一些系统的疾病。”

主持人 冀玉华:“那比如说爸爸如果要是少白头的话,那他的儿子,您的意思未必见得会少白头?”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张春雷:“不一定。就是说国内的有一个相对比较大样本的,2万儿童的一个少白头的调研的研究结果显示,父亲或母亲有少白头的,他的后代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可以出现少白头。”

主持人 冀玉华:“那接下来这个问题和吃相关,您看看这个问题,是有关于现在我们很多人特别流行说,老年人应该多吃粗粮更健康的这个说法,您觉得真的,还是假的呢?请大家先来做出选择。”

“我觉得这个是必须肯定的是真的。你想这粗粮多健康,营养多全面,现在一般老年人怕什么,就三高,正好这粗粮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反正我就要吃,我还要吃饱,那我吃点粗粮多好,是吧,减少热量的摄入。”

“而且不光是老年人,我觉得应该把老年两个字去掉,人就应该多吃粗粮。膳食纤维你想,那对人体特别好,而且吃了不会发胖,老年人当然也是人,而且是更需要补充健康的,所以要多吃粗粮,顿顿都给他粗粮吃。”

主持人 冀玉华:“我们来看看现场观众对这个问题,又是持一个什么样的观点?这个选项是差不多各自占到了一半,咱们先看看答案,老年人多吃粗粮更健康,假的。这怎么可能是假的呢?我们问问营养科的李主任。”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营养部副主任医师 李百花:“这种说法太片面了,粗粮因为含有比细粮更多的膳食纤维矿物资和B族维生素,所以粗粮比细粮具有更好的健康效益。但是,咱们具体到老年的这些特殊人群的话,应该考虑到他的生理特点,比如说像老年人他胃肠功能比较弱,那你多吃粗粮就意味着过多的膳食纤维的摄入,那膳食纤维中的不溶解膳食纤维,它对胃黏膜会有一个机械性的损害作用,而可溶性膳食纤维它又会有一个吸水膨胀的作用。所以说,多吃粗粮,会很容易引发胃部的不适,比如说腹痛、腹胀。再一个就是过多的膳食纤维会影响矿物质的吸收,比如说像钙、铁、锌。钙、铁、锌这三种矿物质对老年人还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知道,缺钙容易导致骨质疏松,缺铁容易导致缺铁性贫血,缺锌最主要的危害就会引起食欲的减退和抵抗力的下降。所以说老年人是不适合多吃粗粮的。”

主持人 冀玉华:“那我听明白您这意思了,也不是建议大家说,一点粗粮都不吃,关键是看怎么个吃法,反正是不能多吃。问题是出在了这个多上对不对,那多少就算多了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营养部副主任医师 李百花:“粗粮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是我们不太建议就是每餐只吃粗粮,我们还是主张要粗细粮搭配,一般粗粮占一天主食量的大概是三分之一左右就挺好的,假如说你一天主食吃到四到五两,那差不多一天粗粮占到一两半就很不错的。”

“一两半就一碗粥的差不多。”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营养部副主任医师 李百花:“这一两半我们指的是粗粮的生重。比如说我中午吃了一两玉米面做的窝头,晚上就可以喝半两小米熬的粥,大概是一小碗,再比如说早上喝了一两燕麦片熬的粥,那晚上就可以吃一个四两左右的老玉米。大概一小根的样子。”

主持人 冀玉华:“那就是把不同的粗粮搭配到一日三餐当中去吃。”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营养部副主任医师 李百花:“要粗细粮搭配比较好。”

“那这个比例对老年人很适用?是不是老年人都可以吃,我们所有年龄段的人,成年人孩子都可以这样吃?”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营养部副主任医师 李百花:“对,都可以的。但是对一些特殊的人群不行。比如说有急慢性胃肠炎的、有食管静脉曲张的,就是肠道手术前后的病人还有经常腹泻的人。还是不适合的。”

主持人 冀玉华:“吃完之后会有什么问题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营养部副主任医师 李百花:“会加重拉稀。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

主持人 冀玉华:“所以看来这个即便是好东西,也要掌握这个量,不能够超量了。所以接下来这个问题还是大家特别关心的和吃相关的,我们知道现在生活已经电器化了,家家户户都已经有微波炉了,那么您对这个问题又是作何看待呢,来看下面这个题目。有一种说法说,用微波炉会致癌。您认为这个说法是真是假呢,请大家先来做出判断和选择。”

“觉得微波炉这东西特别不安全,你知道每次我家里用微波炉的时候,只要它在嗡嗡响着,我就以光速就过去。”

“为什你像光速一样过去?”

“我要赶快过去,我觉得我要在它嗡嗡的周围待的时间久了,那个辐射就来了。”

“一定要辐射,而且我想,它把辐射都辐射到哪儿去了,全辐射到你那个馒头里面、面包里去了,你吃吧,你吃了堆辐射在里面。”

主持人 冀玉华:“那咱们来看看现场的观众对这个事情又是怎么看的?绝大多数观众认为用微波炉会致癌这个说法是真的。那我们得听听专业医生的意见了,到底是真是假,咱们先看看答案。这个说法。”

主持人 冀玉华:“这个说法是假的。那我们要问一下,职业病科的赵主任了,不是这样吗?”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职业病研究中心主任医师 赵金垣:“我们微波炉是拿来干什么用的呢?”

主持人 冀玉华:“加热食物喽。”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职业病研究中心主任医师 赵金垣:“是来加热的,我们过去没有微波炉的时候,你怎么加热?”

“用锅熡。”

主持人 冀玉华:“蒸。”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职业病研究中心主任医师 赵金垣:“用火对吧,这个火把热冷直接传递给你要加热的食物了,无论是水还是油,对不对。那么微波怎么加热呢,微波它是产生一种带能量的粒子,所以它传播的不是热能,是能量。所以微波产生的是电磁波,大家注意,电磁波,它不是我们拍胸片,是X光的。不是的,它是电磁波,那么它怎么加热呢,这个电磁波出来,因为它本身不带热的,但是它带能量,比如说我们食物在里边了,它的能量就打到我们食物的那个分子里边,食物按是分子组成的,结果把分子所带的电子给它激活了,电子跳动的,互相的电子,因为电子很密集,在跳动的时候互相摩擦。摩擦的热能就传递给我们加热的东西。无论是水,还是食物,都是因为它电子的跳动的摩擦,产生的热能。它的能量变成热能传给食物了,那和我们的其他的热能加热一样的,所以它的加热对我们食物结构没有什么影响。”

“安全吗?”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职业病研究中心主任医师 赵金垣:“安全,大家可以放心地吃。”

主持人 冀玉华:“但是要是站在微波炉的前面,就会感觉到有一些东西好像在扑向我们,那个东西不会对我们有影响吗?”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职业病研究中心主任医师 赵金垣:“你站在微波炉前面,能看到的只是它发出的光,里面有光,但是你心理上感觉压力很大,认为它里面的微波会出来,实际上我们微波炉在设计生产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了,所以微波炉一旦关上以后,它出来的那个能量,大概相当于我们40瓦的灯泡。”

“才那么大点能量。”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职业病研究中心主任医师 赵金垣:“但是你看里面灯亮了,你觉得它能量出来了,你打开以后,它自动就切断电源了,那波就没有了,但是我们还是不希望呢,你老是凑那儿趴哪儿去看。”

主持人 冀玉华:“看什么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职业病研究中心主任医师 赵金垣:“有人老趴那儿去看,尤其眼睛不好,像我就看东西就得凑近了看,因为它总是有缝隙的,缝隙它露出来,因为我离得太近了,它可能会有偶尔的误伤。但是,这只是一种热能。一般我们讲,我们设计的时候已经考虑了,它的屏蔽,微波炉本身的屏蔽,99%的辐射都给挡住了。”

主持人 冀玉华:“它有一道门。”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职业病研究中心主任医师 赵金垣:“挡住了,你开的时候电源就切断了,即使露出来了,离它1米之外,大概也测不出来了。大家可以放心地使用。”

主持人 冀玉华:“那现在咱们又击破了健康的流言。那除出了这个微波炉之外,生活当中现在有很多的家用电器,有一些是能够直接接触到我们的,那这种情况下,到底会不会受到一些电辐射的影响呢?我们请何嘉博士在现场给您做一个试验,您就一目了然了。”

医学博士 何嘉:“好的,小冀。那今天我们请来了北京市计量科学研究院的小吴工程师,小吴你好。”

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院工程师 吴淼骞:“你好。”

医学博士 何嘉:“小吴给我们带来了他专业的检测仪器,我们要不这样,我们先来测一测微波炉、电吹风,还有电热毯,我们就请小吴来给我们测一测它们的辐射好不好?”

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院工程师 吴淼骞:“好,没问题,我已经把它开机了,现在显示的这个数值就是我们周围的这个。”

医学博士 何嘉:“自然情况下的一个辐射值。”

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院工程师 吴淼骞:“对。”

医学博士 何嘉:“现在我们把微波炉打开,我们看一看这个数值会不会有变化。打开了。现在我们看到这个数值呢,8到10之间,而且有的时候还会超过11、12。那么这个数值说明什么呢?”

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院工程师 吴淼骞:“按照国家标准的话,这个数值应该是小于12伏每米的。”

医学博士 何嘉:“小于12。我们看到有一些瞬间,它已经是在13、14了。那么就说明它的辐射超标了。”

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院工程师 吴淼骞:“短时间还好,要是长时间在这个环境下去,跟人体接触的话就很危险了。”

医学博士 何嘉:“明白了,所以这里我们也要提醒大家,特别是家里的微波炉,尤其是在使用过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它的密封性有一些问题了,这个时候就一定要注意使用的时候,要怎么样呢?”

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院工程师 吴淼骞:“至少在它工作的状态下,还是人要离它一点。等它停止工作了再回来取微波炉的食物。”

医学博士 何嘉:“第二个我们来看一看电吹风,现在我开在低档,它的这个辐射大约是在,也不是很高,大约磁场的强度是1左右。”

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院工程师 吴淼骞:“对。”

医学博士 何嘉:“那么如果我开一个高档。就比刚才强一些。”

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院工程师 吴淼骞:“强一点点,远远低于国家标准提到的那个12伏的限制。”

医学博士 何嘉:“所以就是实际上我们之前网上有一些网友传说的,说电吹风使用多了,这个辐射会让掉头发,这个是一个谣言。不过我们还是要提醒大家,因为毕竟这个电吹风呢这个热空气对头发是不好的,所以咱们使用的时候,也是尽量用低档,距离稍微远一点就安全了。现在我们看一看电热毯,它的电磁场的强度怎么样。相对来说从这个数值来讲,是比较低的,是安全的,也就是在1伏特每米左右。因为它和电吹风,它的这个数值差不多,但是吹风机我们不会说,一吹吹一晚上,吹一个白天,那不会,那么把它关上了,看到这个数值瞬间就回去了。那么从这个实验,它可以告诉我们,使用电热毯的注意事项是什么呢?”

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院工程师 吴淼骞:“应该说就是这个电热毯在工作状态下还是有一定的电磁辐射的,所以就是使用的时候,最或是您睡觉之前把它开好了,温度都烧好了,被窝捂暖了,然后等您用的时候关掉再去用。”

医学博士 何嘉:“一定要注意减少它的使用时间,谢谢小吴。小冀。”

主持人 冀玉华:“好,谢谢何嘉博士。说完了跟吃相关的,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问题。我们来看,都是打流感疫苗照样会感冒,这个说法您觉得是真是假呢?”

“疫苗打了之后就百分之百,只要按时候打,百分之百不会发病。”

主持人 冀玉华:“那我们来看看我们现场的观众朋友们又是怎么看待这个事情的。这还是差不多,各自占到了一半。那我们看看专业医生告诉您,打流感疫苗照样会感冒。是的,还是会感冒的。我们请呼吸科的朱主任给我们说一说。”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朱红:“打流感疫苗呢,实际上还是可以感冒的,流感疫苗实际防治的是流感病毒引起的这部分感冒,而不是感冒。而不是普通的感冒。那这样的话,其实我们每年冬季尤其在换季的时候,很多老百姓得的就是普通的感冒,它不是流感。受寒也好,或者就是鼻病毒感染也好,尤其儿童,他可能得的是普通感冒,这个时候流感疫苗打了以后,它可能预防不了这一部分,那么我们说流感病毒呢,主要有几种类型,甲型流感是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前几年流行的甲型流感。”

主持人 冀玉华:“甲流。”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朱红:“甲流,对,就是甲流,H1N1这个类型的。还有在流感病毒里,还有个乙型的,这个也是可以引起小范围的流行,所以我们现在每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出来的这个流感疫苗往往针对的是甲流和乙流。”

主持人 冀玉华:“我还听说过一种说法,说反正这几年流行的这些病毒差不太多,要么就是甲的,要么就是乙的,无非跑不出这么几种来,所以你说我去年打了,那我今年就不用再打了,那您觉得这个说法是真是假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朱红:“这个说法也不完全正确。因为每年流感尤其像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尤其甲型流感,它的变异率非常快,所以每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出来的这个流感疫苗它的亚型都不是太一样的,所以去年打了,一般来讲,就算是同样的一个类型的病毒感染,那么它防治的期限也就是一年。那么第二年如果它流行的是另外一种的话,那这个去年的疫苗肯定是更不管用了。所以一般来讲,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建议你应该是每年去打。比如说就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就抵抗力比较低的,还有就是老年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还有一些比如说有慢性的疾病的病人,比如说慢性呼吸道疾病,哮喘的病人,或者是慢性阻塞病肺病的病人中,也有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建议还是应该打这些疫苗。预防导致这些基础病的急性加重。”

主持人 冀玉华:“看,我们生活当中的确有很多的健康流言的误传。我们来看看这个说法。有一种说法说缠腰龙会要命。是不是真的?您觉得真的还是假的。大家先来做出判断和选择。”

“我听说过这个说法,说缠腰龙必须说长成一圈了,然后这人就完蛋了。但周围的确是有朋友得这个病,也没完蛋。”

“他长圈了,扣圈了吗?”

“我觉得可能就是没接上那圈。”

主持人 冀玉华:“好吧,那我们来看看大家对这个事情究竟是作何看待?绝大多数观众认为缠腰龙会要人命的。那我们得看看是真是假。告诉大家这个说法是假的。最好是假的,那我们得请教一下皮肤科的张主任,这为什么这个说法是假的呀?”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张春雷:“因为带状疱疹,咱们说缠腰龙,我们学名叫带状疱疹。它是由一种特殊的病毒,所谓的水痘带状疱疹引起,大家要想在座的好多得过水痘。它们是同一病毒。得完水痘以后呢,这种病毒就潜伏在我们的神经节里,另外我们大部分人在一生中,也在不经意中有隐伏的一些这种病毒的感染。往往它会跟大家和平相处,但是你身体出状况以后,比如说你免疫力低下以后,在什么情况呢,比如说我们随着年龄增大,变成老年人了,同时感冒了,或者我得了癌症了,在抵抗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这个病毒就从潜伏者就变成了侵略者。它就可以直接侵犯我们的周围神经,造成我们临床上观察到,大部分、绝大多数都是在单侧的,成簇的红斑、水泡,而且它好发部位,最好发部位,就是我们的胸、腰胝部,所以我们在民间,有一种俗称叫缠腰龙。”

主持人 冀玉华:“就这样都是啊,这看起来好吓人啊。这都算是?”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张春雷:“这都算是带状疱疹。但是我刚才讲了,基本上都是单侧的,但是也有,现在我们也见得越来越多,可以有双侧分布的,但是有极少的能连起来的,所谓大家所谓的要要命的缠腰龙,一种是临床上非常罕见。”

“那真连起来了还能活着吗?”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张春雷:“这种致病的,致死率的,应该来说极低的,我们不用听到它就想到它的致命性。”

“虽然它不要命,但是它真的是疼出来要。疼起来要命怎么办啊,也得管啊。”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张春雷:“后遗神经疼我们采取的是综合的办法,在文献里支持的话,它往往是在疼的时候,往往这个病毒,潜伏者又出来捣乱了,我们仍然可以用抗病毒。同时,有些患者疼得非常厉害,我们除了抗病毒还加一些止疼的药物。再觉得还不行呢,因为有些患者的疼痛的,就是说他的阈值非常低,疼起来真是要死要活,我们再可以用一些其他的理疗的办法,比如说我们有半导体激光、高能红光对这种疼痛的缓解,也是有帮助的。”

“我就担心它会不会传染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张春雷:“既然我们刚才大家都知道了,它是一种病毒引起的,毫无疑问在理论上,它是存在传染性的。但在我们的实际的生活中,我们临床我们工作中,它的传染率是非常低的。”

“假如家人或者朋友得了这个带状疱疹,我需要跟他保持一定的距离吗?比如说衣服也不能放在一起,最好也不要握手什么的。”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张春雷:“我觉得没有这个绝对的必要,如果你是个健康的人,前提,当然如果你是,比如说很小的小孩,他的勉励功能还没发育成熟,或者我是个老人,有好多系统的疾病,尤其有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我们建议适当地隔离。”

主持人 冀玉华:“还是有必要的。刚才咱们说到这个带状疱疹就是皮肤上多长出来一些东西。但是下面的这一条信息呢,也是咱们皮肤上多长出来的东西,咱们来看看,您对这个事又怎么看。您看有一种说法说,要是这痣长在脸上的话那就不能去,您觉得这个说法,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我觉得这个吧,是真假参半。这个痣你要看它长在哪儿,人说了什么这个三角区域,这痣是不能动的,拿出了这个之外随便点,没问题。”

“一颗痣表面上这么点吧,它底下的岛屿那可就大了,也许那里边就是一个叫黑色素瘤,也许你不弄它的话,也会会癌变,所以发现痣赶紧点。”

主持人 冀玉华:“那我们来看看大家对这个问题究竟是怎么看的,是真是假呢?也就意味着咱们在生活当中,可能这个说法是非常普遍了,流传已久,那我们看看专家告诉大家,这个说法是假的。”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张春雷:“脸上痣呢,看它长成什么样,另一方面呢,大家最初在我们老百姓中,就是危险三角,好像这很恐怖,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医学条件,它因为比如说去完的话,无非是我们化学的,早年我们大家都听说过激光的呀,还是手术的,主要是怕感染。现在的医学这个感染这方面出来的问题可以是极低的,大家这方面可以放心的,但是,在什么情况来去除呢,我们的影响因素非常的多。”

主持人 冀玉华:“哪些情况是必须得把脸上的痣给去了的。”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张春雷:“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五个因素。不光是在我们皮(肤)科大夫来判断,我们自己在家里我们也可以自己来判断。那哪五个要素呢,就是首先就看它形状,看是规则的,还是不规则的,它是规则的,下面这个我们就是不规则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它的边界。他是清楚的,还是不清楚的,这我们认为是清楚的,这个认为是不太清楚的,第三方面,三要素看颜色,它是单颜色还是多颜色,或均匀的还是不均匀的。这上面这个尽管它比较黑,但是它是单一颜色,底下这个是不均匀的,它多种颜色混在一起,第四个方面我们要看大小。它是大于6个毫米,还是小于6个毫米。大于6个毫米,越大的它出现风险的概率就越高。小于6毫米的呢,往往我们只是从单因素来讲,相对风险要低一些。第五个方面呢,我们强调的就是说看部位,是长在什么部位呢?在中国人我们汉族,在肢端部位出现变,就出现恶变,黑色素瘤的概率往往最常见部位是肢端,比如说我们的手和脚。再一个就说,还有摩擦部位,长在摩擦部位的也容易。就说比其他非摩擦部位的,有更高的概率出现。”

“你说的摩擦就是。”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张春雷:“比如说我们裤带,对吧,我们的那个。”

主持人 冀玉华:“脖领。”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张春雷:“只要说摩擦部,只要有摩擦部位的它有人为刺激,就切除的情况呢,一个是形成不对称,边界的不规则,还是颜色的不均匀,再一个超过6毫米。还有中国人咱们肢端部位,比如说我们的手和脚,还有摩擦部位。这样部位的长的痣,或我们叫痦子,我们建议切除。不但要切除,而且还要做病理检查。我们要让大家放心,到底它怎么样呢?首先切已经把它治疗呢,但是我们最担心它什么,恶变。怕得黑色素瘤,到目前我们的一级诊断的标准,还是病理检查。所以我们建议不但要切,同时要做病理。”

主持人 冀玉华:“其实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咱别自己在家照镜子看,这个该切那个不该切,您这事还是交给我们专业的医生去做是最保险的。那么接下来呢还有一个问题,是有关于我们所有人的健康,那我们来看看这个问题,说的面积非常大了,我们都知道肺癌现在是第一高发的癌症。那么有一种说法说,不吸烟的人不易得肺癌的,您觉得这个说法是真是假呢?”

“我在我的朋友圈里边真的还见过这个传言。当时我是信的。”

主持人 冀玉华:“那我们来看看,大家对这个事是怎么看的。看一下选择。绝大多数的观众认为不吸烟的人不易得肺癌这个说法是假的。”

“你们是不是选错了。”

主持人 冀玉华:“那到底是真是假呢?咱们来看看,这个说法。的确是假的。但是反过头来,咱们看到还有三分之一的观众认为这个说法是真的。所以这个事我们还是要听一听呼吸科的朱主任给我们解释解释。”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朱红:“不吸烟,不易得肺癌,针对与吸烟者来说这个应该是真的。但是对于普通的人群,作为我们每一个人来讲,不是说你不吸烟,就不会得肺癌。所以这个问题我想不是一个绝对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知道,吸烟的话是得肺癌最重要的一个危险因素。那么有一些国际的研究资料,包括我们国内的研究资料都看到了这样一个结论,就是吸烟者比不吸烟者,他得肺癌的比例要超过10到13倍。所以就可想而知,这个吸烟得肺癌是最常见的一个危险因素。但是现在我们也好多,周边的人也发现,怎么我也不吸烟,而且我还是个女性,我也不做什么其他的二手烟也没有家里的,为什么还会得肺癌,那么就是说现在的肺癌它有一种类型,尤其像我们现在常见的一种类型叫腺癌。那么它和吸烟的关系并不密切,那么我们过去吸烟引起的肺癌主要是指向淋状细胞癌,还有小细胞癌。那么这个和吸烟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但是现在发病率比较高的腺癌,切实和吸烟的关系并不密切。”

“那么它和什么密切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朱红:“那么它和现在我们自然界中的一些污染,比如说大气污染,比如说现在我们的汽车尾气,甚至和我们厨房的一些污染的一些气体,那么现在可能大家关注比较多的,比如说氡子气,那么这个像一些放射性的元素,它对肺的引起肺癌的危险都是很高的。所以现在我们也认识到,好像很多不吸烟的人,尤其女性那么得腺癌的机会比较多。”

“但话说回来了,比方说很多女性或者有的朋友她本身不吸烟,但家里有人,不光吸烟,而且那烟瘾太特别大。”

“就二手烟嘛。”

“这个是会受影响的吧?”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朱红:“是会受影响的。甚至吸二手烟的人可能比这个吸烟的人受到的危害会更大。”

“为什么,这我也不太懂。”

“太不公平了。”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朱红:“因为烟里面的二手烟,它可能排出的一些物质,比如说像苯并芘,包括像我们亚硝胺,甚至一些微量的砷,它这个比例也是很高的,尤其在这个环境中。”

主持人 冀玉华:“那么接下来这个话题呢,是和方便面相关的,您又怎么看,很多人不愿意吃方便面,因为说吃一碗方便面需要32天左右才能够把它代谢掉,把这个毒素给解掉,那您认为这个说法是真是假呢,请大家先来做出判断和选择。”

“其实吧,我很多时间觉得这方便面挺好吃的,挺香的。但我就忍着不吃,因为说这里边就那个调料包啊,包括那面你想,你放那儿一年它都不会坏,那一定是有什么各种防腐剂添加剂的,所以我觉得这种快餐食品,这说法八成是真的。”

主持人 冀玉华:“那咱们来看看大家对这个问题,又是怎么看的。差不多各自占到了一半左右。那咱们来看看这个说法到底是真是假。”

主持人 冀玉华:“假的。”

“怎么个假法。”

“可以放心吃了?”

“是32天解不了毒,还是说没那么大的毒。”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职业病研究中心主任医师 赵金垣:“这个方便面,它不是我们中国的特产,是全世界的食物。所以全世界都关注这个问题。所以我们第一,不要把它妖魔化,所以你说它解毒,它毒从何来呢,现在就是我们担心就是你吃的方便面过期的,第一就是那个油会变质,它里面有油会变质。这样对我们的健康有影响。第二你方便面放久了,它可能会有生物的感染,包括细菌、包括病毒、包括霉菌,尤其是南方,容易有霉菌感染,霉了,这样的话,你吃了对身体就不好了。至于还有人就是说,我们吃方便面都是带盒子装的。”

“装桶啊。”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职业病研究中心主任医师 赵金垣:“那个桶也是我们经过几十年的锤炼,现在我们用的这个纸,方便面食品桶装这个纸,是国家有规定。不能用再生纸,乱七八糟不行的,第二个就是内面。内面就是我们接触食物的面,绝对不能有荧光素。有荧光物质不行的。另外不准带颜料。按所以你看内面都是白的吧。然后它为了不漏水,它里面贴着一层塑料,这塑料就是什么呢,是聚乙烯塑料。而聚乙烯塑料,我们是物理聚合的,它不加添加剂,所以它是一种我们食品用的塑料,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地用。”

主持人 冀玉华:“所以看来生活当中的确有很多的健康流言,所以事实不辨不明,通过今天我们几位专家跟我们反反复复的解释,现在终于了解到了什么才是真的什么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