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9 月29 日,介绍我院等北大医疗人才援藏10年历程,其中提到了我院眼科范翔医生为西藏年龄最小的儿童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微创手术,帮助患儿重见光明的事迹。
各位共青团小伙伴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关注北大医疗人才的援藏历程。
一群来自北京大学附属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响应党中央号召,十年如一日奔赴青藏高原,以精湛医术和无私奉献推动西藏医疗卫生事业迈上新台阶。自2015年启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以来,北大医学部已累计派出十批共211名医疗骨干深入西藏,涵盖多个临床学科与管理岗位,真正实现了“培养一批人才,教会一批技术,带动一批学科,造福一方百姓”的目标。让“大病不出藏、小病不出区县”逐渐成为现实。
2020年,北大口腔陈立医生作为首批口腔修复援藏专家赴藏。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当时仅300平方米、仅有10张牙椅,陈立敏锐把握医院空间调整的机遇,主动牵头规划并争取到1000余平方米的新业务用地。经两年艰苦努力,新口腔科最终落成,不仅面积扩大近3倍、牙椅数量翻番,更引进数字化设备,实现修复体本地制作,极大提升了诊疗效率并减轻了患者负担。陈立也因其突出贡献,被评为援藏先进个人,并被聘为终身客座教授。
像陈立一样,来自肿瘤医院、人民医院、北医三院、口腔医院、北大医院等多家附属医院的医生,在西藏多个医疗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肿瘤专家彭智将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引入拉萨,开创了区域肿瘤综合治疗新模式;血液科专家吕萌为西藏大学医学院80名学生开展临床教学,培养的藏族医学生后来获得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北医三院眼科范翔成功为西藏年龄最小的儿童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微创手术,帮助患儿重见光明;北大医院骨科张道俭通过“师带徒”模式培养藏族医生吉米格桑,使其能够独立完成关节置换等复杂手术。
这些医疗专家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更建立了长效帮扶机制。他们通过学术交流、远程会诊、进修培训等方式,帮助西藏当地医院建立起一批重点学科,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医疗团队,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链接地址:https://s.cyol.com/articles/2025-09/29/content_R4l8lotL.html?gid=PDEAGwD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