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5月12日第5版,党委副书记、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姜雪谈科技创新。
在卫生健康领域,如何让科研管理真正成为科研发展、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日前,在健康报社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联合举办的“2025年大型公立医院发展会议”上,一场围绕科研管理的讨论热烈开展。与会的医疗机构科研管理负责人、科研管理专家等对科研管理体系创新、成果转化体制探索、临床研究一体化平台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组织管理等多个议题进行分享与交流。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 李建平:
从“被动服务”迈向“主动赋能”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面对既往科研管理体系较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挑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对科研组织模式与支撑平台进行深度重塑,成立数智医学创新研究中心,打破数据壁垒,实现医疗健康数据的融合共享与智能应用;设立学科人才办公室,统筹推进“学科+人才”协同发展,完善人才引育和学术骨干聘任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今年3月,医院组建临床医学研究部,强化临床与基础研究联动,打造专业高效的科研管理体系,培育“懂科研、善统筹、敢创新”的科管队伍。
一系列改革举措成效显著,推动医院科研管理从“被动服务”迈向“主动赋能”,医院科研成果丰硕。
近3年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年均获批国家级、省部级等纵向科研项目百余项;科研经费总额稳定在5亿元左右;年均发表论文1200篇,10余篇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年均实现专利成果转化近20项,单项成果最高转化金额达2.07亿元。
医院也深刻意识到,科研是体系协同的集体跃升,是聚合资源的组织行为。
未来,医院将持续聚焦研究规范化、管理专业化、资源集约化,真正让科研管理成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助推器”。
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副部长 张存群:
抢占智能时代的医学制高点
今年是北京大学的“科技创新年”。北京大学以“涵育一流生态,服务科教强国”为口号,聚焦科研理念、组织模式与科研范式三大转变。
这种转变更加强调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扎根科学问题,追求原始创新,孕育颠覆性突破,解决国家战略需求。特别是要从产业和临床一线的堵点、卡点、断点、痛点中发现,凝练关键科学问题。
这种转变也更加强调深化交叉融合,构建医教产学研的创新生态。北大将发挥“临床医学+X”跨学科优势,推进临床医学与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学的深度协同。
当前,AI正在重塑医学研究的底层逻辑,每个场景都需要医学与智能技术双螺旋创新。医工交叉、医智融合也将助力中国医学发展在智能时代抢占制高点。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党委副书记、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主任 姜雪:
创新要兼具技术精度和人文温度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突破口。我国在芯片、新能源等领域已通过“技术找市场”实现了产业升级,但生物医药产业仍需探索更优模式。
围绕临床需求构建“提出问题—研发验证—产品应用”的闭环式研发体系,是加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路径。在人工智能领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已完成多维度布局。如搭建全国领先的电子病历与智慧服务平台,成为工信部人工智能产品临床试验基地;牵头成立跨学科联盟,与小米、联影等企业共建22个联合研发中心;自主研发的“三生大模型”实现院内数据互通,并产出智慧心电预警、药学知识图谱等多项成果。
技术需以人文为底色。在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化进程中,医疗机构应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则,让科技创新既有技术精度,更有人文温度,最终实现医疗服务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药物临床试验中心主任 许重远:
临床研究正迎来数字化变革
在数字化浪潮下,临床研究正迎来全新变革。
DCT(去中心化临床试验)的发展备受瞩目。其核心是以远程技术实现“以患者为中心”,将研究场景从机构转向患者日常。远程知情、智能招募、数据远程采集等技术已应用于部分项目。通过移动医疗与穿戴设备,患者日常数据采集更丰富,同时保障信息安全与费用及时支付,让临床研究更便捷高效。
南方医院积极探索创新,借助远程技术,及时采集患者真实世界数据;关注患者体验,优化临床试验设计。同时,依托互联网分级诊疗体系,实现慢性病、罕见病的居家管理与数据转化,让医疗数据服务科研。
当下,数据资产成为关键。专病结构化数据库建设结合AI技术,将简化数据治理流程。未来,医生工作站将升级为“中央驾驶舱”,实现多模态数据动态观察与远程实时管理。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科研处处长 何凡:
把“国自然”作为学科发展推动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仅是医院各个学科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科研工作者学术生涯的“第一推动力”。在此背景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在科研管理上采取三项核心举措。
一是开展项目全面质量管理。紧扣“培育、申报、立项、执行、结题、追踪”六个关键环节与最新政策要求,开展业务能力培训,进一步提高科管人员服务意识和水平。
二是改革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构建“德才兼备、品德优先”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优先推荐品德优良、科研能力突出的职工“破格申报”;推行科研专期制度,确保科研人员有充足时间专注于科研;提高科主任年终考核体系“国自然”基金的权重;同时将科研业绩和贡献与科研薪酬挂钩,鼓励优劳优得、多劳多得。
三是健全科技创新资助制度。建立全面覆盖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的院内资助体系;通过壮大博士后队伍,构建青年基金“蓄水池”;以“揭榜挂帅”科研项目,引导职工与院外优秀团队合作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建立“全生命周期”的人才专项资助体系,精准助力人才突破“临门一脚”;建立高水平成果延续资助制度,鼓励优质成果持续产出。
近5年来,医院“国自然”基金立项连续超过百项,人才数量增长超60%,新增国家级平台2个,在顶级期刊发表多篇文章,成果转化合同金额突破1亿元。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科研处处长 施国明:
深耕临床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
2023年12月,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获批建设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在此重要机遇下,医院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深耕临床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
学科与平台建设是临床研究和科创的根基。医院形成以樊嘉院士牵头的肝肿瘤、葛均波院士牵头的心血管为核心的特色学科群,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院、细胞治疗中心等高能级平台,为临床研究提供坚实支撑。同时,整合成立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与临床研究中心,优化管理结构,下设5个部门,并建成示范研究病房,以信息化管理和完善制度保障研究高效开展。此外,通过科学性审查培训、专利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多种举措,全方位提升临床研究能力。
面对新形势,医院积极探索科创新路径。持续支持临床研究专项项目,推进院级专病队列建设。同时,开展新范式探索,启动“0-1”原创靶点研发的重大孵化计划;探索创新合作模式,与徐汇区政府共建孵化器,与联影合作牵头开展高端医疗装备精准诊疗项目。未来,500张床位的临床研究病房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医院临床研究与创新转化实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科技发展处副处长 张翠:
完善科研体系 保持创新活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从20世纪50年代起,始终在临床领域保持创新活力。
在科研创新方面,瑞金医院2023年科研竞争力位居上海市级医院榜首,科技成果转化合同及到账金额全市第一。医院构建了完善的临床研究体系,通过多院区协同布局,打造多个国家级平台;设立相关临床研究中心,覆盖研究者发起研究与前沿药物研发;配套试验医学中心、生物样本库等平台,为科研提供全方位支撑。
科研管理方面,医院为各科室规划科研目标责任,全年临床研究项目立项751项,合同金额同比增长24%,加快伦理审批速度,多个研究实现全国率先启动与入组。高水平论文成果丰硕,在顶级期刊发表多篇文章。
未来,瑞金医院将聚焦疾病早筛、耐药干预、代谢病机制等前沿领域,布局有组织科研,建立专病队列,推动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与AI医疗转化,持续向高水平研究型医院迈进。
中华医学会医学科研管理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关健:
科技管理与科技创新相辅相成
从基因测序、大数据到生成式人工智能,新技术不断涌现,既带来了发展契机,也对科研管理提出了新挑战。医学科技管理意义重大,它既是科技支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科技实施保驾护航。
科技管理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科技管理自身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构建医学科技管理创新体系,机构层面应切实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完善机构管理体系,积极动态地调整管理内容、手段和方法。
医学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核心在于探索科技伦理、知识产权、数据治理、科研诚信在医学领域的特殊要求和医学领域独有的科学管理。管理创新不是仅仅为了形式和变化而创新,而是应服务于科技需求、促进科技发展、完善管理体系、解决实际问题。
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 赵镇:
准确把握市场内在需求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技术层面的极致创新并不等同于市场认可。从南方医科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实践案例可以得到三点启示。
第一,临床数据是科技成果转化不可或缺的基石,唯有重视数据的持续积累,才能系统性为产品研发构建有力的支撑体系;第二,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从不断试错逐步走向成熟范式的渐进过程,需要深入市场一线,才能打造出真正契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第三,科研人员要主动转变角色,从单纯的技术“供应商”升级为解决方案“设计师”,从而搭建技术与市场之间的桥梁。
科研人员只有始终面向消费者、企业合作者和产业链引领者,才能准确把握市场的内在需求,真正实现更具价值的创新。应充分发挥科研人员在技术研发领域的优势,将追求极致创新的能力融入微创新的实践中。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导向、以技术革新为强劲引擎,切实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让科技创新真正服务于社会发展。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常务副院长 刘伦旭:
临床研究体系赋能医院发展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围绕“临床研究体系构建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从学科、平台、人才、激励等多维度发力,形成一套综合推进方案。
学科建设方面,医院在保持40余个重点临床专科优势的基础上,推出五大高峰学科建设计划,每年为每个学科投入5000万元,连续资助5年,力求突破学科发展瓶颈。
平台建设方面,医院构建了全链条创新支持平台,覆盖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各个环节。
人才建设方面,医院实施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双引擎驱动计划,同时兼顾内部培养与外部引才,实施人才分类评价,构建专兼职研究队伍。目前,形成了130人的“国字号”高层次人才团队,打造了6500余人的研究队伍,其中专职科研人员超过1500人。
激励与管理方面,医院每年投入经费设立临床研究、学科人才等专项基金;将临床研究纳入科研考核与评优体系;实施成果转移转化九条激励政策;4个科研管理部门协同运作,组建数百人的临床研究辅助团队;建立现代化临床研究治理体系,优化流程、学术审查前置、分类管理等。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科研部主任 郭华:
共同努力筑牢科研诚信底线
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核心支撑。2021年起,国家多部门连续开展专项治理,定期通报典型案例。但当前科研失信现象依然突出。2023年全球撤稿文章中,中国学者比例较高。常见问题包括数据未经验证、论文买卖、标书违规润色、项目书重复使用等。
为构建科研诚信长效治理机制,2021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牵头成立了中国科研诚信联盟,目前已发展至100家成员单位,联盟牵头发布了《医院科研诚信建设中国指南》,从预防体系优化、宣教监管、调查处理等维度,为医疗机构提供全流程治理方案。未来,我们需共同筑牢诚信底线,以良好的学风助力学术生态建设。
山西医科大学科学技术部部长 杨利军:
从学校教育层面,搭建临床研究一体化平台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第二要搭建好基础到临床的平台,打通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壁垒;第三要做好人才的“基础+临床”贯通式培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科技处处长 郭水龙:
医院秉持质量、效率、能力理念,持续升级系统,助力临床研究与高质量发展。2014年,依托国家消化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起步临床研究,构建多类平台。2020年,自主开发IIT(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全流程管理系统,实现与多系统对接及成果转化。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内分泌内科主任 高莹:
临床研究一体化平台的建设,需要科学家主宰。年轻医生在经过GCP培训后再做IIT研究,会对临床研究有更深刻的体会,这对临床医生是非常重要的培养环节。科学家的成长必须有科学体系作为支撑,有科学的理念作为引导。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科研处副处长 苏红: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已构建起立项、伦理、审查及质控全链条体系。医院聚焦口腔材料、数字口腔、再生医学顶尖学科建设,开展共病研究专项等,探索口腔与全身疾病关联。通过有组织的科研,促进口腔临床研究高质量发展。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科研处副处长 陈芸霖:
在临床研究一体化平台建设中,医疗机构面临政策法规密集更新、法律专业人才稀缺、合规风险与数字化认知不足等多重挑战。科研管理部门要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积极汲取互联网中台思维,避免大量重复“造轮子”的情况。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积极实践“业务-应用AI辅助”为核心的临床研究管理服务数字平台建设新思路。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科研处副处长 孙楠:
当前临床试验数据管理比较分散,难以实现高效利用。基于实际调研和政策趋势,医院正在系统梳理各领域研究资源,推动跨科室和跨机构的数据质控与共享。此举既解决了数据质量控制的难题,也响应了科研协作需求,为提升临床研究效能提供基础支撑。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科研处处长 陈冬雪:
针对临床科研壁垒,需机制协同而非单一部门改革。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实施全院统筹:设科研专岗,定制绩效体系,允许临床人员申请科研假期及专项经费,并推行“导师结对”促进医研融合,通过多中心研究整合全国资源破解学科弱势,以制度创新推动临床科研实质性发展。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科研处副处长 梁公文:
临床科研需聚焦“协同”与“可持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推行“临床+ X”模式,组建医研团队攻克临床问题;通过完善转化体系保障科研人员收益,打通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产业转化链条,实现成果闭环。协同机制破解临床医生时间瓶颈,转化收益驱动科研可持续,形成“问题导向-团队协作-价值反哺”良性循环。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生殖医学中心副主任 肖冰冰:
从临床的角度,希望医院科研管理部门能够搭建跨学科桥梁、加强青年人才培养与学习支持、建立临床创新与产业转化精准对接机制。呼吁医院优化考核体系,保障临床科研时间,并组建专职临床研究辅助团队,破解临床医生在考核指标与科研投入间的平衡难题,支撑科研可持续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科研处主任 向璨:
科研管理应该注重体系建设,在医院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和科研生态。宏观层面以国家基金及重点研发为抓手,组建项目库对接国家需求;中观层面推行科研假期、医工交叉PI制及专职科研人员与临床深度协作机制;微观层面疏通经费使用堵点并培育成果转化生态,通过“项目引导+制度保障+需求驱动”激发临床医生探索内驱力,构建“想做-能做-持续做”的科研协同体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科研处 陈卓:
科研管理需以平台整合驱动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做好有组织的科研;其次,要构建“基础—临床—转化”全链条支撑体系;再次,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赋能,联合多部门开展科室调研,协同破解临床科研堵点,推进医工交叉与成果转化闭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科技处 邓柳丽:
科管服务要主动适应临床节奏,通过及时响应破解医生时间碎片化难题。要主动对接政策,建立双向奔赴机制,从“通知下达”转向“动态交互”,以高频互动激活临床科研协同效能,实现服务精准化与科研可持续。
链接地址:http://jkbshare.183read.cc/article/60317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