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客户端】5月14日第5版,近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胸外科林楚童表示:医患共识是对生命理解的共鸣。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传统开胸手术到胸腔镜手术,从多孔机器人手术到多臂单孔机器人手术,我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也践行了胸外科技术的革新之路。医学的边界在不断拓展,唯有以日日精进之心回应生命之托,方能不负患者期待与医者使命。
半年前,我们曾收治了一名进行性血胸患者。患者年近八旬,血红蛋白已逐渐降至70克/升的危急值,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
正当我准备急诊手术时,家属却犹豫了。“患者家属既不肯手术又不让抽血,甚至不签知情同意书,这可怎么办?”一线医生急得直跺脚。
我望着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突然意识到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并不简单。是不是家属有私心?是不是家属不愿承担责任?相信大部分医生遇到这类情况都会有类似的疑虑。
我快速走向患者入住的病房,像剥洋葱一样逐步为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家属也表示理解。当他们已经掌握足够信息后,我谈到下一步的手术治疗方案,没想到这时,家属却摇了摇头说:“林医生,我们现在不想让我们家老爷子接受手术。他已经出了很多血了,可不可以不抽血了?能不能尽快给他输够2600毫升的血?”
看着情绪激动、满眼泪水的家属,听着他们说出“2600毫升”这个确切的数值时,我打消了之前的疑虑:这家人的选择是“有故事”的。
经过进一步沟通,我了解到,患者30年前曾经有过腹腔出血的经历,那一次手术治疗的效果不理想,最终输血2600毫升后转危为安。原来,家属是将输血视为了“救命稻草”。
从客观角度来说,保守治疗的效果远不如手术,而通过微创手术来止血,机会稍纵即逝。我尝试改变患者及家属的想法,但既往的经历让他们后怕,并不为所动。
为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我继续尝试和家属沟通其他的治疗方式:“我非常理解您的想法,也感谢您为患者的付出。您坚持认为输血是治疗患者的唯一办法,虽然我不认同,但我愿意竭尽全力帮助您。虽然您现在暂时拒绝手术,但是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如果有手术机会,您也可以再选择手术。”
这一次,患者家属终于同意了。“林医生,感谢您愿意理解我们的坚持,给了我们希望。我们愿意配合签字和抽血,但请尽可能少抽一点。”家属嘱咐。
随后,我们通过抽血化验和胸腔引流了解患者的病情,最后通过输注血浆及止血药物的方式为患者进行保守治疗,我也一直密切关注着患者的病情变化。
终于,患者在持续出血3天后终于止血。又经过10天的治疗,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这件事使我深感肩负重担。医生既要有精进技艺的执着,又需要保持对个体生命的敬畏。患者和家属那些看似“非理性”的选择背后,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原因。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共情,真正走进患者和家属的内心,才能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如今每遇治疗分歧,我总会想起这件往事。它提醒我:真正的医患共识,不在于双方对诊疗的方案达成共识,而在于对生命的理解同频共振。就像在河流上行舟,医患各执一桨,唯有同舟共济,方能穿越激流险滩,抵达希望的彼岸。
链接地址:http://jkbshare.183read.cc/article/60359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