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时报】4月28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静医生通过自身经历反思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我刚进入临床工作的时候,特别羡慕一些老大夫与患者融洽的关系,以及患者对他们几乎无条件的信任,也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成为技术过硬、让患者信赖的老大夫,并且一直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但是到了自己开始独立诊治患者,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时候,却常常面临一些难题。
有时自己觉得挺委屈:当遇到患疑难疾病的患者时,我明明做了很多工作,甚至比家属还着急地联系各项检查、会诊,患者却总觉得“怎么住院这么久,诊治还没有进展”;好不容易出院了,患者对诊治的体验评价却不高,甚至都不记得我的名字了……这个时候,我会有小小的情绪低落,感觉自己的努力真是白费了。直到有一次自己家人住院,作为患者家属,我与其他患者家属聊天,才深深地体会,医患角色不同,感受会相当不同。
首先,患者和家属来到医院,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面对自己完全陌生的领域,紧张、焦虑和不安会油然而生,于是就会出现一到医院就变“傻”的情况。
其次,患者和家属几乎没有医疗背景,缺乏医学知识,仅有的医学知识也大多来自于网络和身边人,在与医生沟通的时候会感到十分吃力,大量的医学专业术语根本听不懂,又不敢继续问,怕医生觉得麻烦,就只好自己去“脑补”,而“脑补”的结果往往是不正确的。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医护一直以为自己做得很好的“爱伤意识”(即对患者的爱护和尊重)。比如,平日里我们在给患者检查胸部的时候,会将患者的腹部盖上,以免着凉;听诊之前会把听诊器的听筒焐热;护士则比较重视扎针的时候一针见血,而不是反复操作……我们以为做到了这些就做到了“爱伤”,做到了人文关怀,但其实患者和家属所需要的远远超过这些机械的动作,或者说,人文关怀的范畴要比这大得多。
比如,在我们看来一个未加留意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玩笑,就有可能使患者和家属感到不舒服,而这种不舒服积累起来,就容易产生不信任和抵触情绪。所有的这些都有可能影响到诊疗的依从性和治疗的效果。
那一次,作为患者家属,我与其他家属聊天,促使我不断反思。自己作为一名医者,除了在诊疗技术上要精益求精,在交流方面也要尝试改变。我决定从以下几步入手。
第一步就是减慢语速,给患者或家属充分的理解时间;第二步,修正自己的语言习惯,把医学术语减少再减少,实在躲不过去的,也尽量用一些比喻来解释,告诉患者现在是什么情况,下一步我们要做什么;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学会尊重,扔掉那种“我比你懂”的想法,尊重患者,平等对话,充分沟通。
努力终有回报,我终于听到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家属对我说:“张大夫,听您的,在您这儿我们放心……”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支撑着我在行医这条路上坚定前行。
链接地址:https://app.lifetimes.cn/share/article/4MSQJzjDD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