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媒体聚焦·新闻 > 正文

医生也应是侦探

作者:吴超 来自:生命时报 时间:2025-04-22 文章点击率:

——【生命时报】4 月 15 日第 22 版,神经外科吴超医生谈从医感悟。

“一个外科医生最宝贵的素质是什么?”报考研究生时,面试老师曾问我这样一个问题。

因为那时刚刚进入临床,我的答案是“渊博的医学知识和缜密的临床思维”。我觉得手握这两件法宝就有了治病救人的能力,因此我每晚挑灯夜读,学习教材和经典病例,以丰富理论知识、拓展临床思路;苦练手术基本功,从基础的缝合打结,到精密的显微技术,自己设计训练模型,苦练神经内镜技巧。

但老师们给出的答案是——走近患者,离患者越近,就意味着离真相越近。医生是白衣天使,也是探索推理的侦探,除了走到患者身边,更要走进患者的病痛中,细致地探索每一种病情线索和可能性。

2019年,我担任神经外科二线已有半年,在一个深夜,接到了一通会诊电话,“患者在北京打工,青年男性,因头痛就诊神经内科急诊,头颅CT提示‘脑室明显扩张’。患者无发热、咳嗽等症状,请神经外科会诊。”

放下电话,我赶到患者小张(化名)身旁,此时的他头痛欲裂。就在我查看他的头颅CT结果时,他的一个异常举动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小张时不时地用手捂着小腹。我问患者:“你是不是肚子疼?”

还没等小张开口,站在一旁的患者爱人回答:“间断地疼,快一个月了,还老是想尿尿,不严重。之前在其他医院做了超声、CT都没问题,说是尿道炎,开了点药后,有些好转。大夫,他现在主要就是头疼得厉害。”

“你的片子带了吗?”接过报告,我把患者的腹部CT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泌尿系、腹盆腔确实未发现明显异常。但是,腹部CT在扫描时,上面同时扫到了一小部分肺组织,而就在这一小部分肺部组织内,存在典型的结核表现,这一点并未被记录到报告中。我随即对小张进行了神经系统查体,发现他的头颈部僵硬,存在脑膜刺激征。

泌尿系症状、肺部异常表现、脑膜刺激征、脑室扩张……我的头脑中快速闪过小张的症状。虽然患者并没有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等典型的结核表现,但结合已有的线索,患者很可能是“结核性脑膜炎”。

我把我的判断告诉了患者,建议他完善肺部CT、血尿的结核杆菌相关化验。在进行了相关检查后,通过多学科评估,小张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经过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后,小张的病情逐渐好转。一年后,他还特意来到我的门诊,向我表达谢意。

后来我意识到,医生给患者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治愈,更多的还有心灵上的温度和安慰。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科室主任杨军教授经常用王忠诚院士的话勉励我们——“作为医生,要真正地体贴病人,关心病人。不要认为医生的身份高于病人,我们的知识和成长来源于病人,病人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应该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同样勉励我的,还有韩启德院士在《医学的温度》一书中所述:“拼命地工作和学习,只要是有助于解除病人痛苦的事情,就竭尽全力去做。”这是我们医务工作者要践行的使命。这也要求我们,到患者身边去——走近患者,不仅是物理距离,更是心理距离。

链接地址:https://www.lifetimes.cn/listread/show_detailsmsbRead.html?articleId=67fcd643e4b0148a44b7ee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