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媒体聚焦·新闻 > 正文

医院成为我国卫生健康领域科技创新的策源地

作者:曾亮亮 来自:新华社 时间:2024-12-19 文章点击率:

——【新华社客户端-经济参考报】12月13日,党委书记金昌晓介绍我院构建全流程创新转化生态的经验。

近年来,国家对医学技术创新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目的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始创新引领性科研攻关,实现医疗产品自立自强。“卫健委以健康需求和应用为导向,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制度的优势,打造卫生健康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国家卫健委科教司司长刘登峰在近日举行的“医药领域科技创新”新闻发布会上指出。

医生最熟悉患者需求,知道现有医疗技术的痛点,在卫生健康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中是重要环节。现在,大家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医院是医疗技术原始创新的策源地。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洪斌指出,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加速创新药的临床转化,共同推动创新药的研发和上市。

但是,医学与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特点是长周期、高成本、高风险。尤其我国该领域起步较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当前,我国医疗科研成果与市场链接不够紧密,间接导致了我国在医疗设备、创新药等方面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其次,国内投融资环境与捐赠体系尚不够发达,创新团队在资金支持与风险抵抗方面相对薄弱,致使医疗创新领域的“死亡之谷”更加明显。

如何把医院医疗成果推向市场、惠及更多患者?亟需一种系统化、持续性高、容错性强的机制,来弥补一般研究和风险投资支持体系之间的空白,更好推进医学领域成果转化应用。

刘登峰介绍说,为鼓励科技创新,卫健委出台了相关政策,比如在医疗机构适用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政策等方面,畅通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渠道。另一方面,卫健委继续加强各类国家级医学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政策和项目支持。

以运动医学著名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为了将权威专家在骨关节的诊疗经验惠及大众,医院运动医学科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团队组成的医工交叉团队,致力于关节疾病的人工智能诊疗研究。经过五年多的合作,目前他们已形成超大规模关节多模态数据库,研发了关节智能影像诊断算法,性能居于世界领先水平。12月6日,他们共同申请的课题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这只是北医三院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中的一个项目,得益于国家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和医院科研成果创新体系。”北医三院党委书记金昌晓介绍说,经过多年探索发展,北医三院已初步形成了全流程创新转化生态,主要从三方面来构建。

一是联合21家高校、院所和企业组成北京学院路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突破学科壁垒,最大程度激发了医院与联盟单位科技人员的创新研发热情,联合攻关“卡脖子”关键技术。

二是成立“院企联合研发平台”,探索以医院为主导、企业为助力的合作共赢的科技创新、合作转化的新模式,吸引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

三是建设中关村科学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医学概念验证中心,加速从想法到样品的路径,填补基础研究成果与可市场化成果之间的空隙,推动基础研究成果进一步开展技术可行性、商业可行性验证,促进更多优质的基于临床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据北医三院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主任姜雪介绍说,医院累计获批专利成果近2000项、成果转化274项,获批国内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4项,美国FDA批件3项,相关系列产品已成功上市。近三年来,医院每年会新增40-60个研发项目,涵盖多个学科领域。截至2024年10月,北医三院已成立21个院企联合研发中心。

“从临床问题出发,我们凝练出科学问题来进行临床研究,把临床研究的结果再反哺临床,根本上就是要解决百姓看病的问题,这是医院开展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说,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医智融合、医工结合已成为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协和医院通过医智融合、医工结合,解决了不少临床上的难题。比如,国产ECMO主机已经获批上市,在全国5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自主研发的外科随动臂,助力内镜外科进入精细化操作时代等。这些创新的技术也不断走向世界。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说,卫健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科技攻关,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日益加快,让更多成果为群众所及、所享、所用。


链接地址: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319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