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媒体聚焦·新闻 > 正文

无缝对接 社区直通大医院

作者:孙乐琪 来自:北京日报 时间:2024-11-11 文章点击率:

——【北京日报】10月31日第9版,我院牵头搭建了海淀区远程心电诊疗指导中心,海淀区居民在近20家社区医院做心电图检查,都能及时收到由我院专家判读的权威报告。

社区转诊大医院,要重新做检查,费时又费力;养老机构里的老人行动不便,看病更加不方便……这些就医“痛点”,很多人都曾遭遇过。记者注意到,近期,不少大医院在加强基层服务方面出新招,为居民看病就医解难题。

痛点 1

社区转诊重复检查

破解之道

社区检查 大医院专家判读报告

感受:“没折腾、没遭罪,跟做梦一样。”

为鼓励患者首选基层就诊,从今年开始,本市所有社区医院都开通了转诊预约服务,居民在社区就诊就能约到大医院的号。

号源同步了,可是转到大医院的患者,往往还要重新问诊、检查,浪费时间和精力。怎样才能促进大医院和基层医院间信息共享,进一步让患者省心、省事呢?北医三院今年牵头搭建起了海淀区远程心电诊疗指导中心。

“做心电图下楼到社区医院就行,不用再去大医院排队了,真方便!”近来,海淀区居民在近20家社区医院做心电图检查,都能及时收到由北医三院专家判读的权威报告。医疗资源上下联动带来的便捷就医体验,让大家赞不绝口。

家住花园路街道的黄女士感触颇深。不久前的一天下午,73岁的黄女士在接孙女回家的路上突然感到心慌、胸闷。“我当时没太当回事,就近到家门口的花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了检查。”依托海淀区远程心电诊疗指导中心的平台,她的心电图数据被实时传送到了北医三院的智慧心电中心。“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心跳超过每分钟120次,超过心血管危急值。”北医三院心内科医生马媛第一时间分析,黄女士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如不及时干预,病情可能发生急变,甚至还有导致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的可能。”

“患者急需转诊!”半小时后,心电图检查结果和北医三院专家的就诊建议一同“回”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晚,在北医三院的统筹安排、社区医院的协助下,黄女士紧急转至北医三院急诊,由抢救室和心内科共同施治。她还没到,各项检查数据,医护人员已经了然于胸。经过急诊治疗,黄女士恢复了正常心律,在北医三院进一步住院治疗。其间,经专家团队评估、建议,她又接受了射频消融治疗,彻底解决了问题。

入院5天后,黄女士顺利出院了。一场大病,从在“家门口”检查、确诊,到在大医院就诊、治好,不到一周时间。“没折腾、没遭罪,跟做梦一样。”出院前,黄女士对北医三院的医护人员连连道谢。

“医疗信息的充分共享,对于提升就医便捷度,尤其是提高急救质量、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北医三院副院长唐煜达介绍,目前,社区医院普遍存在心电筛查业务开展能力不足或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成立统一的心电指导中心的意义,正在于实现区域内心电诊疗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诊疗效率和质量。

“在区域内,居民只要到身边医疗机构,就能享受大医院同质化的资源和服务,相当于随时‘背着大医院’跑,切实助力‘15分钟生活圈’建设。”唐煜达说,心电指导中心是一个可以复制的范本,有必要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内推而广之。

痛点 2

找熟悉专家有点难

破解之道

合办科室 让“老病号”连续就医

感受:“这个专病特色科室,太贴心了!”

慢病管理,对于患有基础病的老年人来说,是日常生活的一件大事。病情稳定时,可以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拿药,一旦病情出现波动,往往需要折腾到大医院;可是到了大医院,接诊的医生又不确定,对自己的病情也不够了解。如何解决“老慢病”患者上下奔波的就医难题,同时又能保证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呢?北京地坛医院与崔各庄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在社区里合开了脂肪肝专病特色科室。

“王大夫,您给看看我最近怎么样?”上周三上午,家住金旺家园的陈女士如约来到崔各庄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脂肪肝专病特色门诊,与接诊的地坛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医师王琦熟稔地打着招呼。王琦打开医院信息系统,查看了陈女士血脂、血糖的动态监测结果和刚在社区医院做完的肝功能等检查结果。“各项指标都挺好,药物不用调整,您好好坚持治疗就行了。”听了医生的话,陈女士放心地笑了。

72岁的陈女士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多种基础病。不久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筛查时,发现了脂肪肝和肝功能异常,于是来到脂肪肝专病特色科室就诊。王琦考虑患者已经出现了肝纤维化的迹象,当即决定通过绿色通道将患者转至地坛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在地坛医院,陈女士确诊了早期肝硬化。住院期间,医疗团队为她进行了降糖、降脂、降压、保肝等综合治疗。一周后,她病情平稳下来,多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随即转回社区长期管理,医生叮嘱她一定要到脂肪肝专病特色科室评估和随诊。

这次经王琦评估,她状态不错,双方都很欣慰。“在家门口,就能挂到大医院熟悉的专家号,不仅节省了挂号费,还省得路上奔波折腾。这个专病特色科室,对我们来说,太贴心了!”陈女士说。

自7月底开诊以来,这个特色科室已接诊周边居民202人次,启动多学科会诊17次;33人次实现双向转诊,其中20人纳入社区长期慢病规范管理。

“接诊患者中,超过1/3都是‘熟面孔’、‘老病号’。”王琦说,地坛医院肝病中心正在筹备将专病特色科室共建的项目推广到金盏、孙河等4个周边社区医院,“希望能让更多的‘老病号’获得舒心的、熟悉的医疗服务。”

痛点 3

住养老院看病不便

破解之道

医养结合 老人看病坐上“直通车”

感受:“老父亲能恢复得这么好,多亏这个医养联合体!”

养老机构里居住着众多高龄、卧床老人。这部分老人往往多病一体、病情多变,有着较大的医疗服务需求,但囿于行动不便,他们就医拿药常是难事儿。

不久前,海淀区以温泉镇为试点,由北京老年医院牵头成立了首个区级医养联合体。这个医养联合体利用医养结合远程协同平台,整合优质医疗和养老资源,形成了“机构对机构,床位对床位”的联动,开辟了养老机构与医院之间的“绿色通道”。

“这两天吴阿姨‘糊涂’得有点厉害,晚上不睡觉,白天总是骂人。”上周四上午,老年医院认知障碍科副主任医师李沫如常打开远程协同平台,咨询的视频来自周边一家老年公寓的驻点医务人员。吴阿姨是一名九旬高龄老人,因患阿尔茨海默病曾在老年医院住院,是李沫的“老病号”。“吴阿姨的精神症状加重了,要增加1/4的药量。”李沫指导医务人员给老人调了药。

李沫几乎每周都会通过互联网“面诊”的方式,查看老人病情、指导照护。过去,吴阿姨情况有变,子女需要放下手头工作,和照护人员共同将老人送到医院就诊,给家庭和机构都带来了不小的负担。远程协同平台启用后,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直接“连线”,老人复诊、调药再也不用来回跑了。

10月中旬的一个下午,老年医院远程医学中心主任刘晓红收到短信:“您好,驻点医务人员为患者预约了远程咨询,请于13时至15时登录平台,发起视频。”刘晓红立刻与对方进行了视频连线,原来,附近老年公寓一名94岁的高龄老人跌倒,就诊检查结果显示老人存在小脑梗塞,跌倒造成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硬膜下出血等外伤。

老人情况较重、急需住院,但大医院急诊医疗资源相对紧张,等待床位的过程令家属焦虑。于是,驻点医务人员通过医养联合体的远程平台向老年医院发起求助。刘晓红了解情况后,立刻联系急诊科协调病房床位,半小时内,老人顺利入院。

由于救治及时、有效,12天后,老人情况好转、各项体征恢复正常,顺利出院。“老父亲能恢复得这么好,多亏咱们这个医养联合体!”临出院时,老人的女儿不住道谢。“过两天我们到老年公寓巡诊,再去看您!”刘晓红笑着向老人道别。

医养联合体成立至今,远程协同平台每月安排医生110人次线上“接诊”,为周边20多家医养结合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切实解决了机构老人的就医难题。

链接地址:https://bjrbdzb.bjd.com.cn/bjwb/mobile/2024/20241031/20241031_009/content_20241031_009_1.htm?storyId=s6723228be4b0f72813bd6d47&userID=61091dfbe4b0ab9d9d1a07c7,1&isshare=1&channelId=newspaperBjwb&columnId=5f095390e4b086b26e06541b&contentType=12&isBjh=0&time=1731308229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