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7日《医学科学报》第7版)
20多年前,李葆华还是一个略显青涩的新护士。
那时,她护理的第一位患者是一名吹着呼吸机的渐冻症病人。“患者50多岁,是家里的顶梁柱。当时渐冻症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护士精心的护理下,他存活了好多年。虽然这位患者最终还是去世了,但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在临床上,治疗很重要,但护理也必不可少。”
如今,李葆华已经成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护理部主任。
“很多疾病无法根本治愈,患者想要延长生命长度、提高生命质量,离不开专业的护理。我们护理工作者不能只看到疾病,更要看到疾病后面的人。”
医生的战友 患者的朋友
一提到医疗,人们更多想到的是医生,但“医疗不等于医生”,护理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护士,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医生的战友、患者的朋友,要协助医生实施治疗方案,参与疾病全程管理。”李葆华说,即使是小小的一粒药,也要经过缜密的流程才能传递到患者手中。
在处理医嘱时,护士是监督者的角色,需判断医嘱的正确性,确保无疏漏之处。“如果糖尿病患者的医嘱中有含糖治疗,我们就要确认医嘱中是否同时给予了降糖的措施,否则就可能存在安全风险。”在发放药物时,护士是执行者的角色,需告知患者服药的剂量、次数和方式。在患者服药后,护士是观察者的角色,“不是发片药就没事儿了”,而要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和病情变化,包括有无过敏等副作用、疾病症状是否缓解等。
此外,在李葆华看来,护士还是医患交流的纽带,是信息传递的桥梁。“我们上连医生、下接患者,既向医生传达患者的诉求,也为患者解释医生的治疗方案。”
“护士也是倾听者。”李葆华说,护理是一种艺术,不仅要关注患者的躯体健康,也应倾听他们的内心感受。“久病患者大多心理负担较重,如果我们在换药时、在平时接触中,愿意陪他们说两句话,再加以专业的疏导,会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
护士集多重角色于一身,他们的工作专业且庞杂。如果只能用一个词语概括,李葆华的答案是健康守护者。
护士是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力量,护理工作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构成。为搭建护理学术交流和管理经验分享的平台,促进护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规范建立,实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助力健康中国战略,李葆华前不久当选为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护理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社区医院到三甲医院,全国共有500多万名护士,通过专委会,希望每一位护士都能发挥自我的优势和能量。”
一颗同情的心 一双愿意工作的手
现代护理学科奠基人南丁格尔曾说,护士要有一颗同情的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一颗同情的心”代表护士要有人文素养。“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我们说的话能不能让患者接受、能不能让患者感受到我们在关心他,这都取决于我们是否建立起一个可信的职业形象。”
“一双热爱工作的手”代表护士要练就过硬的专业素质。李葆华说这也是北医三院全体护理人员的共识。护士只有彰显出专业性,才能获得患者的尊重和医生的认可。“如果你做着病房保洁员和患者家属都能做的工作,遇到患者身体不适只会说一句‘我给你叫大夫去’,那还有必要寒窗苦读这么多年吗?”
李葆华表示,一名合格的护士在面临患者不适时,首先应当判断当下情况是否危急,如若危急,应立即呼叫其他医务人员;如果不是,应先为患者进行专业评估。以外科手术患者常见的疼痛问题为例,护士需要评估患者的疼痛时间、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疼痛诱因、疼痛程度、生命体征等,并安抚患者情绪,以免其过度紧张。离开病房后,护士应及时向医生汇报患者的前期病情、当前症状和评估结果,方便医生尽快掌握患者情况,为患者实施治疗。
“总而言之,优秀的护士一定是‘两条腿走路’,而不是‘单腿蹦’!”李葆华说,一些专业积累深厚、具备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专家型护士的职业边界正在不断拓展。
2013年开始,北医三院开设了护理门诊。截至目前,共开设造口、腹膜透析、糖尿病教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妊娠期糖尿病、心血管代谢6个线下护理门诊和13个线上咨询门诊,致力于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护理。李葆华说,“护理专科门诊建设对护士自身专业发展有很好的引导作用,既体现了社会对护士专业性的认可,同时也为医生腾出了更多精力,提高了医疗人力的使用效率。”
李葆华还是一名普通护士时,当时的护士长坚持的管理理念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开心、快乐地当护士”。如今李葆华也在延续这种文化,她希望每一位护士都能以自己的身份为荣。“提到护士,人们总想到‘苦’,但其实,辛苦与否并不是决定这一行业人们去留的标尺。有这么多人还在坚持,正是因为他们找到了护理工作的价值,从心底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我是被护理选择的人
1993年,李葆华考入北京医科大学护理系学习(现北京大学护理学院)。“我抱着学医的心,没承想却被调剂到了护理系,那时候我甚至都不知道护理是做什么的。”但五年本科、三年研究生、二十多年临床,李葆华早已在朝夕相处中和护理培养出了感情。
在担任护理部主任之外,李葆华还承担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带教工作。她教导学生不仅在专业上要有做精、做深的精神,为人处世也要乐观。“护理工作不是喝着咖啡就能完成的事,它有它的辛苦,但身为护士,既要有工作,也要有生活。只有阳光向上的人,才能成为有能力温暖患者的护士。”
如今,社会也在逐渐改变对护理学的认知,男女比例失衡、护理人员短缺的供需矛盾正在被医院的口碑效应破除。“人们总把护理当作照护,因而形成了女性比男性更适合做护士的认知误区,但在北医三院急诊、ICU病房,不乏年轻男护士的身影,他们完全能胜任护理工作。”李葆华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年轻人在填报志愿时把护理学作为优先选择项,在毕业时把护理学作为优先择业项,在择业后把护理学作为终身选择项。
谈到护理管理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计划,李葆华表示,将加强护理管理队伍建设,举办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型论坛;更新并推广护理领域指南、规范及专家共识;开展宣传和培训活动,推进领导者和专科护士的培养、管理及机制建立;宣贯护理领域各项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
李葆华认为,随着社会老龄化形势加剧,护理需求必将不断升级。从以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加快预防关口前移,将是未来护理人员要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手记
与李葆华的采访定在下午两点,那天有些阴冷。我在北医三院行政楼下见到她,她穿着一身白色的工作装,戴着银框眼镜,笑盈盈地向我招手。
我们聊了大约一个半小时,李葆华很健谈,她善于用事例将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说大家一提到护士,总觉得苦,但护士不是这世上最苦的职业。这个行业,有人离开,有人留下,但去留不是因为辛苦与否,而是“我做这么多到底值不值得”。如果能发自内心地被尊重,而不是在护士节或需要护士扛事儿的时候被虚伪赞美,那就是值得。
这一点,令我很意外。她没有顺着大众的期待对护士的辛苦过度描摹,而是看到了坚持护理工作的人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老龄化时代到来,我问李葆华这给护理工作提出了哪些新挑战。她说,老龄化社会一定更缺护士,也更缺照护者,但护士不等于照护者,这一点需要说明。我恍然觉醒,或许我们在无形中将二者混淆了,照护者大多是患者亲属的另一重身份,他们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照顾,但护士是一份有从业门槛的职业,他们提供的是专业护理。我想,只有人们将二者的区别根植心中,护理的价值才能被真正理解。
2020年,李葆华被评为北京市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当我问她参加这场抗疫行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她刚说了两句就有些情绪失控,哽咽到说不出话来。几分钟后,她心情才逐渐平复。
她说,自己不爱回头看,现在想起来有种恍如隔世的不真切感,像做梦一样。李葆华说不出这场经历中最难忘的瞬间,但我却分明能够感受到正在她心底翻涌交织的各种情绪。
采访当天是北医三院呼吸亚重症病房宣布关闭的日子,我们赶在仪式开始前结束了采访。在楼道里告别时,李葆华祝我周末愉快,然后说明天就立春了。
是啊!冬去后的春天、疫情消散的春天、护理的春天,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链接地址: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3-02-16/doc-imyfwtzp22741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