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时报】10 月 20 日第 22 版,儿科童笑梅医生讲述从医历程及曾经成功救治当时国内有报道的最小胎龄早产儿——小石头的过程。
我选择儿科是源于一个儿时情结。从刚刚记事起,我每周都会因急性扁桃体炎发高烧,被带去医院打针、吃药,常常是刚好转停药,紧接着又是一次新的起病和恶性循环。当时我心想,要是生病的小朋友能少受点打针吃药的罪,该多好啊!
1985年,医疗系本科毕业前,我依旧怀着这个心结,希望能为可爱的小孩子们解除病痛,便报考了北医三院儿科罗凤珍、诸慧华两位老师的硕士研究生,并有幸被录取。从1985年至今近40年,我一直在北医三院学习和工作,既见证了儿科事业的发展壮大,也践行了自己从医多年的初衷:为广大患儿解除病痛,减少创伤和痛苦。
2006年,我开始担任儿科行政主任。至今,一直参加每年的病房主任轮转和门诊小夜班工作,无论门急诊还是病房,只要有危重病人,我总是义不容辞冲在第一线。由于长时间的职业紧张压力,我已养成了随时可以从睡梦中爬起来的习惯。
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一直秉承减少患儿伤痛的初衷,注重规范团体诊疗行为。针对科室危重抢救病例,我们集体讨论,制定操作性强的科室诊疗规范,规范临床用药,尤其是抗生素的使用。2014年6月24日,我们成功救治了当时国内有报道的最小胎龄的早产儿——小石头(化名)。

小家伙因其母患有早发型子痫前期重度,不得不提前剖腹产,当时胎龄仅为30周(正常为40周),出生体重仅610克——这是当时国内胎龄和体重最小的早产儿。我们之前虽然也救治过很多小胎龄的早产儿,但这么小的早产儿,对我们来说仍是很大的挑战。从小石头出生到出院,我们与他共同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攻克呼吸关、喂养关、感染关,还要处理各种并发症……很多问题都是第一次遇到。
比如患儿的皮肤没有角化层,呈胶冻状,任何一项有创穿刺都会导致皮肤破溃,难以愈合,但他的血生化检查又不得不做,需要取血。我跟小石头的爸爸详细沟通了治疗措施。我说:“救治小石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可能会失败,但我们和你们一样渴望成功,希望你们仔细考虑宝宝的预后利弊,给我们一次迎接挑战的机会。”
就这样,我们和小石头的父母一起组成生死联盟,帮助他度过了一道道生死难关。小石头共住院治疗99天,在这99个日日夜夜,我们所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和普通病房的医护人员付出了无法估量的心血和努力。这段日子里,小石头一共战胜了呼吸衰竭、双侧脑室内出血等19种疾病,仅仅呼吸暂停的生死抢救就经历了700多次。
第一天,他就发生了多次呼吸暂停,医护们用复苏面罩轮流做“人工呼吸” 和心脏按摩,如此反复闯过了十余次“呼吸关”。
小石头挺到了第3天,除了每天要和十几次的呼吸暂停作战,他还要闯过“喂养关”。找不到合适的喂奶器,护理人员就用注射器通过插进小石头嘴里的胃管将奶一滴一滴送入胃里,一天8次,每次喂0.5毫升。
第7天,小石头的肺部感染越来越严重,还出现了败血症。为了控制感染、减少药物刺激、保护小石头脆弱的血管,我们决定为小石头更换中心静脉置管——将导管从手臂的静脉穿刺进去,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
到第30天,小石头的体重从610克增至1000克,每天的奶量从0.5毫升增至11毫升,而且拔除了气管插管,终于能够适应自主呼吸。
小家伙出院后,我们继续对他进行健康随访,从此我们也和他全家人建立了诚挚的友谊。如今,小石头每年都会在父母的带领下,来我们科看望他的“家人”。
在我们科的大家庭里,像“小石头”“小富贵”“小铁锤”“小花儿”这样的早产儿还有很多。我的体会是,在救治危重症患儿时,一定要从患儿家人及患儿的角度去考虑所有的诊疗行为,权衡利弊。如何有的放矢地解决疾病痛苦,是医者一辈子的功课。
链接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92988291476144680/?wid=1698821935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