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媒体聚焦·新闻 > 正文

破局医学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发挥技术经理人关键作用

作者:周学津 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时间:2023-11-15 文章点击率: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11 月 2 日,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主任姜雪谈医院科研成果转化相关情况。


据《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2022)》专利转化量数据显示,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位居前四,2022年专利转化个数均超过60个。健康时报记者发现,榜单排名前47位的医院中,2022年专利转化个数超过19个的仅有12家,绝大多数医院专利转化个数未超过15个。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主任姜雪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总体来看,医院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提高仍有长足进步的空间,不少医学科技创新基础研究与专利技术还停留于实验室阶段或者论文阶段,未实现产业化。”

 包括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胡洋在内,多位三甲医院医生、医院科技成果转化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健康时报记者,近些年我国医疗领域“卡脖子”的情况已经得到极大缓解,生物技术专利数量也逐年增高,但医院里大量难以转化的科研成果的存在也是不争的事实。

“医学科研成果转化涉及的领域很多,离不开医学、生物学、工程学、材料学、计算机、商业、法律等各个领域的合作,我们没有那么多的人脉资源,即便手上有专利也不知道该怎么往前推。”江苏无锡市某医院一位副主任医师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北医三院李危石教授团队研发的系列脊柱手术新器械。受访者供图 北医三院田华教授团队研发的3D打印生物膝翻修系统。受访者供图 姜雪告诉健康时报记者,面对医学科研工作的不确定性,需要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来支撑。围绕一个问题,体系内部各个部分都针对问题发力,各方要绑定成一个科研共同体,可实际情况是,很多医院并未建立起系统的科研转化体系。

“不管是提高医学领域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还是其他领域的科研转化率,技术经理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我们可以把好的科研机构、好的企业聚合在一起,为什么有时候强强联合后还是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可能就是缺了一个协调各方如何传球、如何配合的人。”姜雪说。

北京某985高校的博士后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技术经理人在专业领域的理论和学术素养可能不及学界的研究者,但在成果是否能转化的认识和理解上会更有优势。其实很多情况下,一个科研项目能不能转化,不仅要看理论还要看工艺、材料以及现有的设备条件、落地规划等。” 姜雪认为,技术经理人是站在资源交叉口的群体,他们懂政策、懂医学、懂经济,懂医学科研转化链条上的每个操作环节,知道如何衔接各个要素,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资源流动的摩擦力,提高科研转化的效率。


链接地址:https://m.peopledailyhealth.com/articleDetailShare?articleId=b0f0245cd23c4332870c1ef8f54fd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