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11 月 15 日第 6 版,放射科韩鸿宾教授团队的“脑细胞外间隙成像探测技术与应用”研究获 2022 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11月6日揭晓,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韩鸿宾教授团队的“脑细胞外间隙成像探测技术与应用”获一等奖。团队在脑纳米尺度超微结构活体成像探测技术创新与突破、科学发现、理论创新与应用方面有重要贡献。
据悉,“脑细胞外间隙成像探测技术与应用”由韩鸿宾教授牵头,联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以及医学成像装备头部企业的工程技术专家共同完成。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历时15年完成。
韩鸿宾介绍,“脑细胞外间隙成像探测技术与应用”是对脑细胞外间隙未知超微结构空间进行技术探测、系统解密和开发利用的研究成果。脑细胞外间隙是脑神经细胞和神经网络工作的直接环境,间隙内物质转运决定着睡眠、记忆和感觉形成等重要脑功能活动。以往国际通用的光、电两类探测方法仅能获取脑内两点间或者浅表区细胞外间隙信息,脑深部广阔区域的细胞外间隙一直是学界无法探及的未知结构空间,被誉为“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最后高地”。脑病治疗及新药研发也因此遭遇发展瓶颈。
针对脑细胞外间隙探测的深度与维度两大难题,韩鸿宾率先提出细胞外间隙的磁学探测理论,并建立了国际上唯一具备三维各向异性扩散建模与定量分析能力的原创性新型探测方法,成功突破传统光、电方法在探测维度和深度上的技术瓶颈。凭借新方法独有的技术优势,团队对脑结构有了系列重要科学发现,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脑新分区系统的发现:脑细胞外间隙内组织液呈分区引流。
团队在阐明分区屏障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分区屏障是决定认知发育的关键“开关”结构。在对不同状态下(生理、病理、发育、麻醉、微重力等)脑细胞外间隙改变进行全面分析后,团队提出了脑细胞外间隙分区稳态理论。基于新理论,团队进一步提出经细胞外间隙途径的新型神经调控理论和技术方法。
上述新技术、新发现和新理论在脑病治疗、新药研发和航天医学等多个领域得到实际应用。目前,我国在脑细胞外间隙方向的全球文献贡献量达到国际第二位,该研究成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团队在该方向全球学术引文影响力近五年来持续排名国际第一,在国际脑超微结构研究的高地上,形成中国领先优势。
链接地址:http://jkbshare.183read.cc/article/51576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