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组负责人:消化科 周丽雅教授 项目组主要成员:王晔 薛艳 崔荣丽 林三仁
项目目的、内容、技术方案: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但目前缺乏单一的敏感性特异性俱佳的诊断方法。近年来,出现了GerdQ量表、24小时阻抗-pH联合监测、病理组织学等一系列诊断GERD的方法,但上述诊断方法应用于国人的有效性尚缺乏大样本临床研究的证实。
本项目的目的是:
1. 通过问卷调查及相关检查,了解门诊患者GERD的检出率及其他流行病学资料;
2. 评价各种GERD诊断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
3. 制定适合国人的、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GERD诊断流程。
本项目采用前瞻性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建立GERD专病门诊;
2. 建立包含临床、内镜、24小时阻抗-pH监测、病理资料的GERD患者随访数据库;
3. 通过门诊大样本问卷调查了解GERD的患病率;
4. 对疑诊GERD的患者进行GerdQ问卷、内镜检查、24小时阻抗-pH监测、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价上述方法诊断GER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5. 根据上述结果,制定适于国人的、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GERD诊断新流程。
根据上述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在门诊疑诊GERD的患者中,恶性肿瘤的检出率高达1.8%,同时,仅凭典型症状或GerdQ问卷诊断GERD的敏感性、特异性不高,因此我们提出,在中国人群,不应完全照搬西方指南所提出的根据症状诊断GERD的诊疗流程,我们提出了适合国人的GERD诊疗流程如下:
项目国内外动态、新颖性、创新性:
1. 首次在中国大样本人群中,与胃镜及24小时pH-阻抗监测对照,评价了胃食管反流病GerdQ的诊断价值。
2. 是目前中国首个大样本的、与金标准对照的、评价多种诊断新方法(GerdQ问卷、24小时阻抗-pH监测、组织病理学)的诊断研究,研究成果在国际交流中获得GerdQ量表发明人John Dent教授的高度评价,在2014年美国消化疾病周(DDW)上进行了大会报告。相关论文已在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杂志发表。
3. 在世界范围内首次通过大样本的研究评价了GERD病理组织学诊断标准的临床价值。研究成果对未来GERD的病理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在2014年美国消化疾病周(DDW)上进行了大会发言汇报,已被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杂志接收。
在国内首次提出了适合中国人群的GERD诊断流程。并被“2014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作为Ia级证据引用。
社会效益:
此次提出了不同于西方的适于国人的GERD诊断流程。既避免了漏诊恶性肿瘤及其它器质性疾病,保证了医疗安全,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检查,节省了医疗费用。相关成果已被用于制定我国2014年GERD诊断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