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年轻的重症肺炎并发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经北医三院呼吸内科与急诊科、心脏外科绿色通道无缝衔接,经过近一个月的治疗,终于被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2月9日顺利出院!
1月11日,35岁的李先生因高热、咳嗽4天、呼吸困难2天就诊于北医三院急诊科。初步筛查排除了流感,但胸部CT显示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及实变影,动脉血气分析提示呼吸衰竭严重,急诊抢救室给予抗感染及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然而,病情仍进行性加重。
急诊科立即联系呼吸内科。呼吸内科积极协调床位,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多方努力,当天收住呼吸危重病房,为患者打开了一扇生命的大门。
面对病房内的患者,由孙永昌主任医师、周庆涛主任医师和梁瀛主治医师等组成的三院呼吸重症团队,要么站在患者床旁,要么面对电脑中的检查结果,随时观察,及时跟进患者病情。
经诊断,患者为重症肺炎并发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迅速为其制定诊疗方案:床旁支气管镜病原学检查、抗感染、免疫支持、正压机械通气、液体管理、营养及血糖控制……。患者病情危重,随时可能进一步加重而导致生命危险,制定了体外膜氧合(ECMO)治疗等抢救预案。
住院第3天,患者呼吸衰竭迅速恶化,氧合指数降至50mmHg以下,复查的胸片显示双肺完全被高密度影所填充,即俗称的“白肺”,气体交换功能几乎完全丧失,患者生命危在旦夕!
重症肺炎并发ARDS是呼吸内科的危重症之一,病死率极高!病情已经进展至如此危重的程度,ECMO是纠正呼吸衰竭、维持全身器官基本生理功能的唯一治疗手段,也能为后续的药物治疗、患者免疫功能重建提供治疗时机。然而,ECMO是一种创伤性较大的治疗手段,不仅费用昂贵,而且治疗期间发生致命性感染及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较大,治疗成功率只有50%左右,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都是严峻的考验。
患者正值壮年,是家中独子,上有高龄的父母,膝下还有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经与家属沟通,同意上EMCO!
患者的病情就是命令!当时,正值深夜。经与心脏外科联系,崔仲奇副主任医师、杨航主治医师等迅速到位,与呼吸内科无缝衔接,短时间内为患者建立了ECMO的管路连接并开始治疗。
随着ECMO的顺利运转,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逐渐回升到90%以上,生命体征暂时稳定住,大家也稍稍松了一口气。
然而,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一旦在后续治疗期间出现继发肺部感染加重、血流感染或者出血等并发症,治疗将前功尽弃。
在呼吸重症病房里,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投入了百分之二百的心血和精力。许多人放弃了周末休假,只为在其床旁密切注视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即使回家后,亦随时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及时了解患者病情,指导治疗,并随时与患者家属保持沟通,取得家属的充分信任。
监护病房也安排了得力精干的高年资护士专人专护。提前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尽可能把院内感染的风险降至最低……
在全病房医护人员的紧密配合和精心治疗之下,出血、感染、心律失常等各种并发症被一一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且,在经过了充分抗感染及各种药物支持治疗后,患者的胸片逐渐改善……

终于,在住院第16天,患者成功撤除ECMO,住院第19天成功撤机并拔除气管插管,序贯经鼻高流量吸氧,生命体征及外周血氧饱和度稳定,患者总算转危为安了!
此后,患者的肺功能及血氧状况逐步改善,饮食基本恢复正常,开始在床旁适当活动,再未出现病情反复。
2月9日顺利出院!
至此,呼吸危重病房全体医护人员经过近一个月的“浴血奋战”,不但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收获了患者和家属的感激之情,也成功挽救了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