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最新医讯 > 正文

心脏外科成功救治一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极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

作者:宫一宸 来自:院刊 时间:2017-05-19 文章点击率:

作为医者,我们一直都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有了希望才会坚持,而是只有坚持,才会有希望!

38岁,对于一个生命来说,正是最灿烂的年华,然而近十几年来,本该享受青春年华的张燕(化名)却一直笼罩在疾病的阴影中。张燕很小时就被确诊患有心脏病,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治疗就被耽搁下来了。张燕自己非常好强,在学校的成绩一直优秀,但由于身体虚弱,很多发展机会都选择了放弃。慢慢地,张燕已经和她的心脏病“和平共处”多年,似乎病魔已将她遗忘。但张燕自己心里非常清楚,身体状况在生完小孩后已明显不如以前。而众多知名医院的专家会诊意见也验证了这一可怕的现实:她的心脏病已进入终末期,将严重威胁到了张燕的生命。

对于失去了手术治疗机会的张燕,这相当于判了“死刑”。

今年初,借着北医三院和延庆区医院合作的机遇,她找到了在延庆院区出诊的我院心脏外科张喆主任医师。通过多次对患者病情的仔细分析与数据测算,张喆认为尽管张燕的病情十分危重,治疗风险很高,但仍然有一线治愈的希望。心脏外科团队对于患者的热情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很快得到了张燕的信任,也让张燕一家人重新燃起了治疗的希望和战胜疾病的勇气。

肺动脉高压是先天性心脏病失代偿的主要表现。正常人的肺动脉压力在25mmHg以下,一旦肺动脉压力升高,患者将出现严重的缺氧和心衰症状。通常肺动脉压大于70mmHg即定义为重度肺动脉高压。而张燕最高时已达112mmHg,与体循环压力持平。心脏外科所面临的是一个世界级难题。

要攻克难关,必须突破固有的思维与传统的治疗方式。张喆邀请到北京工业大学的流体力学团队,为张燕的心脏建立数学模型,反复评估患者的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情况;为了科学地制定手术方案,心脏外科还在骨科和心内科的协助下,制作了患者心脏3D打印模型与超声心动3D建模。同时,也为患者联系了目前最先进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控制肺动脉压力。经过两个多月的系统调整,张燕的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终于迎来了手术治疗的机会。

然而一切并非一帆风顺,张燕进入手术室后,出现了大量的三尖瓣反流,肺动脉压力再次上升,原定的微创经胸超声引导封堵手术被迫取消。这次经历,对于张燕和家人,产生了很大的打击,张燕的情绪十分低落。但是,心脏外科的治疗团队并没有因为一次的挫折,就放弃治疗的希望。在及时鼓励患者的同时,心脏外科组织了全市范围内的会诊,会诊邀请到了多名全国著名的先心病治疗专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心脏外科充分发挥北医三院多学科综合实力的优势,组织全院会诊,心血管内科的主任医师冯新恒、副主任医师冯杰丽和麻醉科主任医师孟秀丽,为患者的围术期管理和麻醉管理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综合众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张喆结合患者的心脏3D模型,对传统的缺损修补手术方式进行了改良:手术将在缺损部位预留了一个“活瓣”,这样的设计可以在患者术后发生严重的肺动脉高压时进行分流危象,而当病情平稳后就可慢慢自愈。

张燕的手术于4月8日清晨正式开始,由全国知名专家、我院心脏外科主任万峰担任主刀,张喆担任助手,手术过程十分顺利。在心脏外科监护团队与护理团队的密切配合下,张燕顺利地度过了围术期的肺动脉高压危险期,于术后第二日脱离呼吸机,术后第五日转会普通病房。为了让患者更稳定地恢复,心脏外科康复团队针对张燕治疗了个体化的呼吸和心功能康复方案,有效预防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在术后两周未吸氧饱和度达到98%,超声心动复查结果满意。

5月18日,是张燕出院的日子,她已经在心脏外科渡过87天。从住院时的寒风凛冽,到现在的生机盎然,张燕的病情也和北京的天气一样迎来了阳光。尽管张燕还要接受为期一年的院外治疗,但是她已经度过了最危险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经历过挫折与失败,但是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始终没有放弃,因为坚持,因为信任,因为耐心,所以才会从绝望中获得希望。